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走向 发展阶段
| 发展主体
| 阶段特征
| 阶段特点
| 基本走向
| 1、非关注
| 可能从教的意向者
| 职前教育
| 没有专业发展意识
| 职业定向,初步具有教育信念
| 2、虚拟关注
| 学习阶段的师范生
| 入门见习
| 专业发展意识淡漠
| 既有的教育观念影响专业发展
| 3、生存关注
| 刚入职的初任教师
| 热情建构
| 专业焦虑和忧患
| 专业发展意识向消极方向转移
| 4、任务关注
| 决定留任的教师
| 专业挫折
| 专业发展意识脆弱
| 专业态度日趋稳定、积极
| 5、自我更新关注
| 实现自我发展教师
| 稳定更新
| 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 保持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 根据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仅以以下两个阶段为例:
1、生存关注阶段(热情建构期):是指刚入职的教师,由没有实践体验到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最基本、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素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熟悉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表现为努力寻求学生、同行、校长和教学指导人员的认可与接纳,试图在日常学校班级问题的解决和事情的处理上达到切实并具有安全感的水平。这个阶段与教师的具体教学年级、学校环境、任教学科或学生的情况密切相关。处于该阶段的教师,不断寻求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乐于接受新的观念和批评,愿意参与学校中的各种工作、活动和会议,他们感觉工作总是充满挑战性,而自己对此又充满了憧憬和活力。 这一阶段教师的素质特征是:
知识上,开始逐步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
能力上,逐步形成,初步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素质上,专业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这一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轨迹是:
工作1年间,主要是拜师学习,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常规性工作;借助于课堂教学,尝试不断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 工作2—3年,主要是练就教学基本功,如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教育基本能力,初步具备独立的教育实践能力,努力胜任自己的学科教学。 工作5年左右,教学教育的经验和技能基本形成,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经验体系。 2、任务关注(专业挫折期):是教师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巩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使之达到熟练程度的时期。表现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忱与干劲,具有高度的工作满足感,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期望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处理教学上的难题,主动追求进一步的专业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