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29 09:09
标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29 09:09
5.古诗二首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风景名胜引入课题,并且欣赏庐山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解诗题、知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学生试读,纠正字音,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互助学习的能力。)

4、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研讨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明白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五、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1、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2、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六、感悟写法

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附课堂检测: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读懂古诗的意思,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并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2)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3)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4)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5)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写作打基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陷入困境,忽而绝处逢生)

附课堂检测:




《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                    ,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                    ,                  ”。



附资料平台:

1、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29 09:10
6、《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看看,刚才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生自由读课文)

课堂是最动听的声音,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读书所得?

2、会读书,爱思考,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开动脑筋,看能不能自己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

3、检查读书情况:

老师考考大家,怎么样?

指名读生字,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记。

4、拦路虎被你们制服了,再读书就更容易了。怎么样?谁愿意发起挑战,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大声地读给同学们听?

      5、指名接读课文。正音,评价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将文章读得通顺流利了,从你们津津有味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还若有所思呢。的确,只有细细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来!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健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

2、交流: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

3、齐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关健词。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的感受?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1)学生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①抓住“嫩红”“嫩绿”来体会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美。

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落实“漾”字。

③“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运用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没有多样性的启迪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1)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作用:很自然地连接了“刚长出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

4、齐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5、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的: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附:课堂检测

一、词语天地(我能用“√”为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铺床(Pū  Pù)    茎上(jīng  jìng)  触角(jiě  chù)

痕迹(hèn  hén)逐渐(zhuó  zhú)   均匀(jūn  yún)

二、造句

那么……那么——

                                                            

第二课时

(熟读理解,交流体会;回归整体,升华情感;评议,课外拓展)

一、导入课文:

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为题,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地方呢?

二、研读第3至5自然段,交流体会

自由读三至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交流:

1、吸引点之一: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我们。

(1)出示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位置、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并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2、吸引点之二: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关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用“△”标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

(2)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就是怎样?复述有关句子。

“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努力向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

(4)引导学生体会:“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蛟龙的爪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3、吸引点之三: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吸引人。

(1)出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要是你的脚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2)哪些词可以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

抓住“相当”“要是……休想”“一根茎”来理解体会。

(3)指导朗读。

(4)小结:爬山虎的脚这么吸引我们,怪不得作者要以爬山虎的脚为题目。

(5)齐读三至五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脚的无穷魅力。

(设计意图:为切实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解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通过交流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课题是写“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也作了十分详细的描写,但是为什么前面要写它叶子的特点呢?(讨论第一、二自然段是否可省去)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2、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五、课外拓展 :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上有条理的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条理和顺序,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仿写一篇类似的小习作。]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附:课堂检测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每根细丝像_______。细丝的颜色是_____。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检测题答案:

茎上长叶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嫩红的、小圆片、灰色、巴、颜色、样子

相关资料链接平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爬山虎 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多年生落叶藤本。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5月一6月开花,9月一10月结果,浆果蓝色。  

爬山虎是一种会爬墙的植物,它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  

蜗牛 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发洪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29 09:10
7.蟋蟀的住宅

设计理念: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分析“蟋蟀”的写法,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肯定它的窝很特别。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板书: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加深对“蟋蟀”两个字的识记,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设计意图: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通过变换角色读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读熟课文。)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本课的生词。)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弄清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课堂检测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按要求写句子:

(1)用关联词语写句子:◆不光……还……   ◆如果……就……

(2)◆  比喻句   ◆拟人句

3、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29 09:11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本单元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行解决基本问题,并标注质疑。)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疑难问题,先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老师指导解决,达成共识。)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设计意图:重点段落重点分析,从中体会出魏格纳成功的原因,以及观察的重要性。)

五、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他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习题设计】

一、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静谧——(      )     豪放——(      )      鼓励——(      )

反义词:崭新——(      )     静谧——(      )

二、             难句解析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瀚如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上句中你体会出魏格纳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从本课的学习中,你体会到“观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语文园地二  习作

  

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设计理念:

密切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让孩子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同时,还设计了教学插图和相关的课件及评价时的一些小奖品,这些设计符合四年级段的孩子的身心特点。在设计教学程序的时候,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也开设了一定的奖项,这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小奖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1)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2) 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再出示图片)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

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

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5、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反复看,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设计意图:在游戏情景中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观察,然后又通过告诉同桌观察结果的方式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同时因为好奇心的作用,听的学生会更注意倾听,养成好习惯,所以采取一人看,一人倾听后转述的教学设计。通过评价,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对倾听的评价旨在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

 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  

2、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

4、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

5、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

6、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

(设计意图:组内之间互相交流,调动了交流的兴趣,扩大了学生交流的面,搭建了生生交流的平台。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评价为主,师充分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至于场面失控。)

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

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

3、师颁发奖项。

(设计意图:开设了一定的奖项,这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习作

设计理念:

“留心周围事物”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把“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落到实处。在学生掌握边观察边探索观察方法的同时,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总结出对不同事物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当堂写下来,避免了空洞的编造,使学生不再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这些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也体现了语文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在实物面前有话可说,不再说空话、假话、套话。

学习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由旧知导新知,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果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果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果是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设计意图:由实物观察,自然过渡到归类观察各类事物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习并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

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仔细观察手中的事物,明确写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第二课时



一、学生写作,老师来回巡视,给予困难学生适当的指导。

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学生对自己习作的修改。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明确自己需要修改的地方。)

三、老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老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

2.老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① 句子是否通顺;

② 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③ 有无错别字;

④ 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⑤ 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设计意图:明确修改的方法及要求,通过小组互评,借鉴意见,修改习作。使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佳作欣赏

我喜欢我家的小金鱼

我家有一个大鱼缸,里面养了许多小金鱼,它们有大有小,颜色不一,有红的、黄的、黑的、红白相间、黑黄相间……

一次,我往鱼缸里撒了一些鱼虫,金鱼们看见了,马上游过去,去追鱼虫。一条红色的小金鱼追到和鱼虫相距很近的地方,猛得来了个“饿虎扑食”,正洋洋得意的红金鱼准备把鱼虫吞下肚的时候,不料,一条狡猾的黄金鱼埋伏在水底,看准这个机会,猛蹿上去,那条红金鱼被撞开了,这些“美味”就供它独自享用了。这时,“霸王”游了过来,它是一条长约八厘米的黑金鱼,那条黄金鱼“狼狈”得逃走了,黑金鱼几口就吃掉了鱼虫。

还有一次,我用手去捉一条既顽皮又可爱的红白相间的“一点红”,可它真是机灵,总是东躲西藏。每次捉到时,它就从我手中溜走,好不容易把它捉住了,它却用尾鳍不停地戏水,帮我免费“洗”了脸。

我喜欢我家的小金鱼,它给我家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可爱的小狗

过生日时,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狗,它全身雪白雪白的,张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扁扁的小鼻子,下牙略微有点翘。红红的肚皮,非常美丽。

吃饭时,它就会站在我旁边,意思是让我为它,我若是不为它,它就会冲我汪汪乱叫,等急了,就会把腿搭在我的腿上叫,我若是喂了他,它就会双眼带着谢意的神情,好像在说:“谢谢你。”

狗可以看家护院,见了熟人就撒欢,见到了生人就汪汪乱叫,如果电话铃响了主人没有听见,它就会跑到主人面前,然后再往放电话的方向跑去,主人这才知道原来是电话铃响了。还有一件事更有趣,就是有一次妈妈带着小白去买米买面,回到家,妈妈先把米拿进了屋,面放在门口忘记拿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想起了小白,走到门口看见小白在门口一动不动,妈妈才想起把面拿进屋,这时小白才跟妈妈走进了屋。如果没有小白面就会丢的。

我非常喜欢这只聪明、懂事而又可爱的小狗。



(设计意图:通过佳作欣赏,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明确不足。同时再次体会观察的方法。)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所以在教学成语故事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

教学目标

1、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2、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运用成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学生交流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一个独立说的机会,这样就是给学生一个准备的时间,以便他在小组里说得更好。)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交流解决。(引导学生搞清如下问题:“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4)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尝到“胸有成竹”的感觉?是怎么做到胸有成竹的?

(5)朗读短文,声情并茂的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6)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读的情况下,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从而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三.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积累成语。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已经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话,练习运用这个成语,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其他成语故事,多积累成语。)

四.小结:  

  从古到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传递着仔细观察的动人故事,体现着观察带来的无限乐趣。让我们投身生活,走向大自然,去认真细致、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从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更加快乐美好的幸福生活。

附:课堂检测:

1、  说出“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

2、  写出4个其他成语故事的名字。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