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板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板书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先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直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并利用实例让学生辨别直线和线段,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际作业,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
教材说明
1.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教材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以及练习三的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学生年龄小,初次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所以不可能量得很精确,有1~2毫米的误差是难免的。
2.认识米 用米量
这一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先说明要用米做单位度量长度的理由,安排了一幅米尺图,使学生对测量工具有一些感性认识。例4,是让学生把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的表象。例5,通过数一数折尺上厘米的刻度,知道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材安排例6是实习作业,让学生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这部分内容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练习基本上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上的例1~例6,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8题。
2.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3.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识尺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再教学例2,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例3,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后,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纸条左端对准尺上标有“0”的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尺子的刻度是几厘米,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在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纠正不正确的量法。要把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5.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用尺量实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看铅笔的右端所指的刻度,就可以读出长度来。但是,量削过的铅笔时,铅笔尖靠近不了米尺的刻度,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如下页图。

第2题,是让每个学生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度和一的长度。量的结果不可能很精确,只要大约是几厘米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注意每个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6.教学米的认识之前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
7.教学时,要先说明量比较长的东西或距离,通常要用米做单位。为了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分别用米尺和学生用的小尺子量讲台的长度,并说明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8.教学例4时,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相互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绳子,能了解1米、2米、3米等有多长。
9.例5,是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厘米的刻度,通过实际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10.例6,是实际度量的练习。在进行实际量长度时,要告诉学生一定要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量的实物,要注意多选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如黑板、课桌、铅笔、课本……等。使学生通过量实物,初步学会量长度的方法,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
11.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第1题,是量出不同长度的纸条,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量长度的方法。

第2题,是让学生学习量一些实物的长度。教学时,可以分步进行。可先由教师做一个示范,再指名让学生试量,然后再让每个学生都实际量一量。

第3题,三角形和长方形都是第二册中学生已经认识的几何图形,量三角形和长方形每一条边的长。既可以巩固用厘米量长度的方法,又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量三角形的边长比较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并在学生量时注意个别辅导。

第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学生量完后记下长,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并相互比较。

第6题,也是实际测量的练习。练习时,可提醒学生按照教学例6时所提出的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第7题,是巩固米与厘米之间进率的题。

第8题,是厘米、米的简单加减计算。算式中每个数的后面都有单位名称,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学生先读题,再计算。如14厘米减去8厘米等于6厘米,所以括号里就填6。

12.练习三后面的思考题,如果学生看不懂书上的图,教师可以实际演示一下,然后再回答。左起第一个瓶子上的绳子是2圈半;第二个是5圈半;第三个是3圈。

教材说明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还较低,所以教材是用直观、描述等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时再予以介绍。例7,是通过直观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线段。然后,借助实物认识线段的概念。接着通过曲线进行对比(“做一做”的第1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例8,是教学生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固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这部分内容要通过量线段长度、画线段等一系列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教科书上例7~8,完成练习四的第1~7题。

2.线段的教学,要多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常用的教具和学具有线、方纸、尺,有条件的还可以用粉线袋、墨斗、测绳等做教具。

3.例7,是认识线段。教学时要使学生了解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让学生观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并与线段的特征相比较,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还要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上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接着辨别哪些是线段(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第1题),以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4.例8,是要学生画定长的线段,这是在画直线和会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先要复习度量方法,再教学生画线段的方法。要求学生画定长的线段,主要是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在画法上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5.关于练习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是让学生指出哪条线是线段。练习时,只要学生能具体区分开就可以了,不必再问为什么是线段,为什么不是。

第2题,结合一些线段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

第3题,是量线段的练习。注意检查学生量的方法。

第4题,是要求学生画线段的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先作示范,并加强个别指导,然后再让学生独立画。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第5题,要先让每个学生练习着画,然后再讨论。也可先给出三个点、四个点让学生照题意练习,然后再给出五点。要鼓励学生开努脑筋,画出不同的图形,再数一数每种图形中有几条线段。例如:



(6条线段)  (8条线段)

这道题最多能画10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



第6题,是带有趣味性的题目。这是利用人的视觉误差,似乎竖线比横线长些,实际上是一样长。

6.练习四后面的思考题,图里有:13条线段,2个长方形,4个三角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