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献集体,互助前行
──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天津市大港区徐庄子中学 李传伟(指导教师:大港区教研室 郭瑞芬)
案例描述: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创建新集体》第二环节 各尽其能 发挥所长 奉献集体;第三环节 团结协作 互助前行。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的要求。
这部分教材语言简约朴实,两个环节内容二百余字,留白较多,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以教材为载体,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基础上活化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转变,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感悟。我们的教学是从活动开始的。
一、“画彩虹”明理: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课伊始,我提出了一个绘画彩虹的比赛,学生顿感新奇:怎么思品课改上美术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并提出要求:第一组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绘画彩虹;第二组同学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三种颜色绘画彩虹;第三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多种颜色绘画心中的彩虹。同学们兴致高涨,马上行动起来,从颜料盒中精心挑选自己最喜爱的颜色画起了彩虹。
学生完成作品后,我让每组同学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并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作展评最终评出最优秀作品。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第三组画的彩虹最美丽呢?”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彩虹的美不是因为一种颜色的美丽而美丽,而是因为多种颜色组合在一起而变得绚丽无比。我借机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一个文明优秀的班集体的创建靠什么?是靠班主任,几个班委成员吗?学生自然会体会出“不是”的结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创建要靠集体所有成员。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彩虹的一种颜色,彩虹的美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正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在班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家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好,实现共同目标。
学生充分的参与,思维被激活,我随即诱导:那看看我们每个人都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的建设奏出美妙的“音符”呢?小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我有力气,我可以多为班集体干些力气活”;“我美术好,可以为班集体出板报”,“舞蹈是我的强项,我能在艺术节上为班集体争光”,“我体育好,大家都称我是一流‘球星’,我可以保证在足球联赛上给我们班拿个冠军回来!”……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枣树、柳树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当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我及时赞扬了大家愿各展所长、奉献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拔河比赛”提升主题: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面对共同目标,在各尽其能、发挥所长的同时,集体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尤为重要时,我又组织了一次室外拔河比赛(男女对抗)。要求两队各推选六名同学参赛,其他同学为本队加油助威。男同学不禁洋洋自得,其中一名号称“大力士”的男生还扬言道:“这还用比呀?我一个人足以对付这六名女将了!”好,比赛开始了。随着几声“加油”,女队很快败下阵来。“我们再来比一次好吗?”男生还是信心十足地向女队递上了不屑的眼光。这时,我把男队的后三名同学叫过来耳语了几句便开始了第二次比赛。双方僵持了好一阵,在大家依旧“一二加油、加油……”声中男队不甘服输地败了下来,女队则心存疑惑地品尝着胜利的喜悦。
回到教室,我兴奋地说:“刚才我们男女两队进行了两次比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第一局男队轻松获胜,而第二局还是这些人比赛却输了呢?”我们先请男队“大力士”讲一讲。“老师、同学们,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反正我已经尽全力了。”被我怂恿的三位同学早就按耐不住了,站起来说:“其实我们输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老师让我们不能用劲儿。”大家恍然大悟。“大力士”马上举手站了起来:“我明白了!虽然我的力气大,但也是有限的,我们队有六个人,只是我们前面三个人用力合作,另外三个人却一点不配合肯定会输,要是单凭我一个人就更不能取胜了。要想成功就得集体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我马上鼓励并肯定了“大力士”真实坦诚的想法与说法。
当我正要引导学生虽然我们各有所长,但怎样才能达成共同目标这个问题时,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同学们,我纠正自己刚才的说法,不错,大家都称我是一流‘球星’,但凭我一人是很难夺冠的,我必须和其他‘球星’ 分工合作,共同努力,相信这样一定会为我们班争得最高荣誉!”“我虽然美术好,但字写得丑些,我也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在板报评比中获奖,为集体添光彩。”……在一阵阵掌声中,同学们纷纷对自己刚才的说法作了重新的思考与交流,并深刻感悟到:没有班级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这不是照本宣科,苦口婆心的说教,甚至责令必行的行为,而是学生自己的践行认识,体验感悟,是自觉主动的行为,他们会对自己自信的言行负责。从而使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得到了升华,达成共识:在各尽其才的同时必须所有成员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三、歌曲激情,情感升华。
伴随着录音,大家激情满怀地唱着: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干旱的土地需要泉水,优秀禾苗需要太阳……只要你我热心相助,懦夫也会变成金刚……”学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班级团结合作的氛围营造达到了高潮。
案例反思: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使自己进一步深刻认识到:
1、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靠自己学习。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教学,将内容与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自己的践行、合作及师生的互动中自觉主动地进行道德实践、道德认识,实现了道德学习的理想状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实现了根本转变。
2、教师不是道德权威,不是道德灌输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组织,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张扬与发展,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案例评析:
李老师 “奉献集体,互助前行──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的案例,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提供了经验。
首先,这个案例体现了“活动即是学习”新理念。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单传的讲授、给予“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第二,这个案例体现了“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的新理念。案例赋予 “画彩虹”、“拔河比赛”、“歌曲激情”这些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每个人都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团结协作、互助前行”的道理。
第三,这个案例体现了“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新理念。案例通过三个活动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通过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使学生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