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随笔大全(20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谐智慧圆融
——特级教师薛法根《桃花心木》课堂教学艺术赏析
江苏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薛丽芬
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总有如沐春风之感。薛法根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充满智慧,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质朴悠远的境界。这里,我们以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课为例,谈谈他课堂教学和谐、智慧、圆融的特征。



一、和谐——学习目标清晰呈现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薛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似一位娓娓道来的大哥哥。薛教师总是适时示弱,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谐的师生关系、精彩的引导语言、幽默风趣的交流、接连不断的笑声,构成了薛老师课堂的和谐乐章。



如《桃花心木》一课,薛老师这样轻松实在地导入: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一支笔。每个人都看着我的脸。我看到每一个同学的眼睛都很有神,很有精神。你们长着两只耳朵,要学会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话,这段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这样的句子文质兼美,我们要把它记下来。(请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师: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教师提醒学生,听写之前要听完整,记住了要写的话,然后再写。



教师提醒学生检查:“这叫做会检查,能主动检查的同学是很了不起的!”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查。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三位同学的默写。请你读一读,发现问题了吗?



生1:第一个的默写少了个“出”字。



师:少了一个字意思就会大不一样了。



生2:第二个的默写把“感受”写成了“感知”。



师:默写后一读就发现了问题。默写好,我们还要读好。



薛老师于轻松之中,将学习目标清晰明白地表述清楚,学生在学习之中不折不扣地达到预设的目标。薛老师无论到什么地方借班上课,总是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学生犹如见到一位好玩的大哥哥,非常喜欢他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薛老师于轻松诙谐之中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智慧——语言思维精神共舞



初听薛法根老师的课平凡素雅,似乎没有惊人之举,然而细细咀嚼回味,又有无穷意味蕴含其中,似陈年老酒,清甜浓烈。薛老师的课不仅着眼于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还关注深刻的思维训练,更重视精神世界的深邃探寻和引领。



1.于无声处听惊雷——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薛教师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尤其重视目前大部分教师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主动提问这一训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学习概括的能力。



师:这里有一个词叫“不确定”,我们说一般的人种花、种树、种草都要按时浇水、施肥、除草,这些对花草树木来讲是“确定”的。在课文中,种桃花心木苗的那个人的表现却与众不同,他让人感到奇怪。(板书:奇怪)他的好多做法让人觉得不可捉摸,不可理解。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让人觉得奇怪,边读边把它们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



师:有些独特的地方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独特的地方你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才能发现。



师:请你先读一读令你感到奇怪的语句,然后告诉大家,奇怪的是什么。



生: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奇怪的是为什么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你说得不够概括,要说明白、说清楚。第一个“奇怪”是什么,第二个奇怪什么。



生2:奇怪的是他来得没有规律。(板书:没有规律)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能确定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叫做“不确定”。



生3:第二个奇怪是他浇水的量也不确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奇怪的吗?



生4:令人奇怪的是,他来浇水的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来作者家喝茶的时间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每次都会带几棵桃花心木苗来补种。



师:这就叫做会概括。会概括你就会读书了。你继续说,还有什么奇怪的?



生4:没有……(众哄笑)



师:怎么没有了?那不是完了?你找的这些奇怪并不奇怪,课文中明明有“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谁都找得出来。这还不算有本事。有本事的课文没告诉你这是奇怪,但是你能问出奇怪。看看谁会发现。



生5:我奇怪的是这个人到底是懒的还是不懒的?师:哦,有了一个疑问,看得出你会读书,这次你的眼镜没有白戴。(众人再笑)完了吗?你就看这个懒啊?你看出来了吗?还有一个地方,我一定要你看出来。(众笑)



生5: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可以看出来,他不一定忙。



师: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也有疑问了。你看,会读书了,能读出疑问来了。对这个忙产生了__________疑问,还有吗?这时候还能找出来的同学就了不起了。



生6:我还能从这里看出疑问来:“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师:几个问题?四个问题啊!一连四个问号啊!你们看他多会发现,有问号的地方说明感到奇怪,心里有疑问。都找到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感到奇怪的地方,一直读到四个问号。自己读,体会他的疑问。薛老师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仔细读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人觉得奇怪”作为文本阅读的主话题,学生将文本中显性和隐性的奇怪之处逐一找出,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同时,他们学会如何概括问题,并对概括出来的大小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介绍人。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显得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毕业复习,你准备好了吗
——浅谈以“智能发展”提高复习实效的策略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 张新元
【摘要】



在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学习习惯是不同的,不可能强求学生复习方法一致,这时就要让学生能大胆地、自信地选择自己易于接受的复习方法。我们的语文毕业复习,必须以提高复习教学效率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为目标、以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根本,就必须要摒弃“题海战术”,必须尊重认知规律,不断改进复习方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智能)在语文复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复习 方法指导 智能发展





小学毕业考试,越来越受到关注。说实在话,如其说考学生,还不如考老师。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教师不得不“抓破脑皮”。为了取得优异成绩,在毕业复习时“挖空心思猜内容”、“参考往年试卷估题目”、“舟车劳顿想方设法找真题”、“冥思苦想废寝忘食出试卷”等等,这样做的老师,大有人在。结果学生成了受害者: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成了试卷的奴隶,不停地完成“使命”。老师成了指挥“奴隶”的奴隶主:上课“满堂灌”“满堂练”“堂堂考”,课外大搞“题海战”亦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生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这样的复习,结果可想而知。不是造就高分低能者,就是导致学生智能发展受到阻碍。殊不知,我们的毕业复习目的是强化和巩固已经获得的信息,以利于长期储存和随时提取。怎样使毕业复习效果最佳呢?学生在想,老师更是天天在想。



复习不仅是再认和重现的过程,也是综合训练的过程。因此对过去的复习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复习不是新授,要注意方法,讲究实效,防止“炒剩饭”“一锅粥”。我们必须纵观教材,分析学情,明确目的,针对实际,精心设,制订计划,有序进行。对每一课时的教学方案,必须精益求精,慎重选择。既要使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又要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所谓“温故知新”,就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大胆放过细节,倾心抓住重点;尽量避免重复,不断变换角度;进行系统整理,指导归类比较;抓好听说读写,尝试综合训练;倡导自学为主,不断减轻负担。



一、大胆放过细节,倾心抓住重点



不论哪个年级,不论哪册教材,总有个重点。每组教材总有重点篇章;每篇课文总有重点段落;每个段落总有重点词句。有的重点可能也就是难点,我们必须明确重点训练项目,集中精力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其融会贯通,阅读和写作的难点突破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在一个个拿到课堂上来“过关”了。



由于个体的差异,班中几十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选择复习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又要考虑到个别现象。因此,选择复习题一要精,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既能巩固知识又有启发性、讲究思维价值的习题。所以,在课堂上只解决那些学生真正不懂、不会的问题,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必然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把他们的脑子搅乱,分不清主次。这样,不但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反而不能掌握,而且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面面俱到的复习效果不一定好,特别是在期未复习时间少的情况下,更要抓住重点复习。由于,语文教材中没有编排期末复习的部分,所以教师要保证有效的期末复习,就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按复习目标再一次以教材为核心组织复习内容,大胆放过细节,倾心抓住重点进行复习。



二、尽量避免重复,不断变换角度



复习还必须要依纲据本,但又不能囿于课本。复习绝不意味着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要不断变换角度,采用多种形式使旧材料得以“新面孔”重现。比如寓言、童话故事,可以指导学生把它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古诗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再如复习分段方法时,可让学生根据学习过的几种构段方式,用具体课文进行验证,总结出构段的一般规律;把学过的课文进行归类排队,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构段方法进行说写训练和知识迁移。这样学生就从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无疑都是有好处的。



避免重复,还要做到“温故知新”,这应是我们带领学生复习的追求。毕业班的语文复习,我们都要用将近一个月时间复习,如果这段时间仅是反复训练学过的知识,而学生没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样机械的重复,浪费学生许多时间,很难激起学生复习的热情。复习课上,由于同学们对学过的文章内容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往往会有一些新的甚至有创造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在温故中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些思维的火花,既不是教参谈到的,也不是老师所讲的,都是学生个人的独特感悟。如果复习课时我们力求温故知新,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好途径。



三、进行系统整理,指导归类比较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逐个获得的。六年下来,究竟学了多了,心里没有底细。复习时,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比较。复习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中的“积累运用”和课后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可以整册教材为整体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可以单元教师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并在比较中进行归类。如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叠词、成语,描写天气、时间、心理活动、人物神态、人物外貌等词语,各种句式、各种修辞手法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类。对于描写人物对话的几种不同形式,同类课文写人写事,在写法上的异同都可指导学生进行列表比较。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进行整理,既学会怎样进行复习,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智力——一举多得!



四、抓好听说读写,尝试综合训练



学生仅仅把学过的知识归类整理出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必须坚决彻底地纠正过去为了应考孤立地复习字、词、句、段的做法。不论哪个年级都必须把朗读、说话、写话作为复习训练的重点,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是综合的,综合训练能更接近实际应用的情境,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复习时决不能缺少综合性的训练。在每一项复习时也要相对地做到综合。例如,在进行段的单项复习时,要结合读背说的训练,还可以把理解、积累训练结合起来。我们还可以把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习结合起来。下面是一个综合地进行修改病句复习的例子:先进行单项练习,让学生读读这句子,找出毛病在哪里,再修改。再总结规律(小学常见的:成分残缺、前后矛盾、意思重复、搭配不当、词序颠倒、用词不当、概念混乱等)。跟着进行综合练习。然后让学生从自己一学期的作文、日记等书面作业中查病句并修改。这样的复习,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有效提高了复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复习亦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语文毕业复习,离不开试题训练,但不能搞“题海战术”;语文毕业复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但不能孤立训练。



五、倡导自学为主,不断减轻负担



学生是复习的主体。复习应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和以作业压学生的现象,应把学生切实地放在主体位置,把大量的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我反馈。复习某一组、某一篇课文前,教师可提出明确具体的复习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独立完成任务。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或加以点拨,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求得彻底解决。



对于语文学习方法,一般来说广大教师是相对重视的。但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握期末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复习,是相对薄弱的。让学生学会复习,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进行有效复习的一大关键。例如,教师可尝试让学生主动自检、自设习题、出题互检、自我默写、参与总结、主动质疑、列表归纳、自动积累、联系生活等等,都是学生进行有效复习的好方法、好策略。



在复习中,还应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例如,要留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确定复习内容和目标的时间。如设计“自选生字默写”“用多种方法组词”等复习题目。



对于复习作业,一定要精心设计,力求少而精,要坚决避免过去那种贪图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必须目的明确,彻底克服盲目性,以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不断减轻学生复习所带来的“负担”。



复习方法的改革,既有方法问题,也有思想问题,绝不是单纯孤立的。它与阅读教学和考试方法、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教育和教学思想,从培养学生素质出发,减轻学生负担,省去“抄抄背背”的无效劳动,设计复习方案,达到巩固知识,以提高能力和发展智能的目的,教会学生自主复习,认认真真地搞好复习工作,提高复习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该如何点评孩子的作文?
王小弘(笑着说)
思绪飘飞漫天舞老师问:该如何点评孩子的作文?



笑老师,我总觉得自己点评学生作文水平有限,请您帮忙多给评评。非常感谢您,辛苦了!



过年U1(四年级学生作文)



劈哩啪啦,劈哩啪啦,阵阵爆竹声把我从梦中惊醒U2,我大叫一声:“扰民!!!”



妈妈说:“老实点,今天过年。”



“哦。”



我们一家下了楼U3.我对妈妈说:“昨天看的辽宁春晚也就不U4几个小品好看,歌也没几首好听的,简直是神马都不给力U5。”



“别这样说,不是还有温德gill吗?”U6



“我也算上了,我想看湖南台,你们不看,我的偶像55555~。”U7



“行了,初一不是还有重播吗?”U8



“会有吗,可我想看直播55555~。”U9



“有区别吗?”U9



“有,字不一样,我要字一样的55555~。”U9



“我服了你了。”U10



“你不够诚实,应该说I服了you。”U11



妈妈被我说地哑口无言。U12



这时,我的爸爸在厨房中忙东忙西准备年夜饭U13。过了几小时姥爷来了,我快速跑去把姥爷接来U14,吃了一顿饭,我们上了楼U3,姥爷回到了家里U15。



12点了,爸爸U16还没回来,我抱着炮让五楼的伯伯放,炮可真响,把我耳朵快震聋了。



今天,我过的很快乐U17。



U18



UI题目过年跟初一、除夕相混,实际的日期是大年三十



U2有模仿的痕迹



U3下了楼,不明确,是出门去,还是你家楼房是越层,没交代清楚,使人迷惑



U4辽宁的春晚这么早播放吗?是不是春晚都在除夕夜播放?“不几个”属于方言,去掉“不”改为“只有”



U5引用网络语言,生动有趣。



U6最好用上提示语。正好体现对话的几种不同方式,也避免单调。妈妈的神态呢?



U755555~网络语言有趣,形同“呜呜呜”也可以写上你的神态啊!



U8仔细观察妈妈的神态



U9你和妈妈的神态呢?不可能都是木头人吧,哈哈



U10神态?



U11你是跟妈妈撒娇呢,有趣!表现了还在跟妈妈的蛮不讲理的样子。



U12妈妈被你气成这样了,你呢,没偷着得意吗?



U13年夜饭不准确吧,应该是团圆饭



U14姥爷都来了就不用接了,应该是迎、搀等动词



U15家,哪个家?姥爷怎么回家的?这么大年纪了,没人送吗?



U16爸爸去哪里了?什么时候走的?你都没提前交代啊!实际正好和U15联系起来



U17没看出你的快乐



U18全文缺少时间词,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刚睡醒,爸爸在做年夜饭,时间差啊,太大了。





我试着改了改,看下文:



大年三十U1(乔淑棋)



劈哩啪啦,劈哩啪啦,阵阵爆竹声把我从梦中惊醒U2,我大叫一声:“扰民!!!”



妈妈说:“老实点,今天大年三十,就是除夕,午夜12点就过年了。”



“哦。”我吐了一下舌头。



看了一眼钟表,都七点多了。



我和妈妈爸爸穿好衣服,下楼洗漱。我家楼房是越层,洗漱间在一楼。U3.



洗漱后,我对妈妈说:“昨天看的辽宁台的节目只有U4几个小品好看,歌也没几首好听的,简直是神马都不给力U5。”



“别这样说,不是还有温德gill吗?”U6妈妈微笑着说。



“只有这一个不过瘾嘛。我想看湖南台,可是你们不看,湖南台有我的偶像啊,我的偶像55555~”U7



妈妈有点不耐烦了,眉头一皱:“行了,不是还有重播吗?”U8



“会有吗,可我想看直播55555~”U9我撅着嘴巴很不高兴。



“有区别吗?”U9妈妈不解地望着我。



我的小脸往上一扬,盯着妈妈的眼睛说:“有,时间不一样,我要时间一样的55555~。”U9



“我服了你了。”U10妈妈瞪了我一眼,无奈地扭过头去,不想跟我争论了。



“你不够诚实,应该说I服了you。”U11我故意扯高嗓门喊了一句。



妈妈被我说地哑口无言,连连叹气:“这孩子……”U12我却得意得笑了,因为我是狡辩家,哈!



(这写一些你此时在做什么……突出你的快乐,因为结尾是你很快乐。我不敢妄加内容,你毕竟是儿童,跟成年人不一样。)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中午了。



爸爸妈妈在厨房中忙东忙西准备团圆饭U13。(此时,你在做什么啊?)



直到晚上,饭刚做好,姥爷来了,我快速跑出去把姥爷搀进屋来U14。一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姥爷很开心,边吃边说边笑,满是皱纹的脸有些微微发红了。吃完饭,我和妈妈上了二楼U3,在卧室里看春晚。爸爸把姥爷送回到他自己家里U15。



午夜12点的钟声响了,兔年到了。爸爸还陪着姥爷U16没回来呢,我抱着炮让五楼的伯伯帮忙放。炮可真响,把我耳朵快震聋了。



放完鞭炮我回屋继续看春晚。妈妈不再管我,让我随便拨台。歌舞、小品、相声、魔术,一段一段,真逗乐,我笑得合不上嘴巴了。(突出快乐)



大年三十,我过得很快乐U17。



笑着说老师回复说:



这样改作文,看出来老师的敬业和勤奋,非常费劲吧,算是逐句逐字地推敲了,说实话,我做编辑的那段时间给作者改上版的文章,都没有过这样的细致,惭愧。



不过,以我这么多年的教学体验来看,这样改作文并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我相信家长一定很感动,学生可能也会比较敬佩,但事实上作文要讲究语感的,语感是一个孩子作文时的个性表现。常常我们教作文时,对于表达训练上,会把具体细致作为基础目标,把准确传神作为提高目标,但是表达的具体细致,更多地会被“说明 意识”干扰。我是说,大部分时候,帮孩子修改得越多,孩子越无所适从,刻意从具体细致上探究,反而会忽略了作文的语感基础,这对于作文的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比较注重培养孩子表达欲望、表达习惯以及形象再现的思维方法,较少这样逐句逐字地修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从文章推敲与修改来看,提出了准确交待与符合情理的要求,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但整篇作文写过年的事儿,主要是三件事:1、跟妈妈斗嘴。2、接姥爷吃饭。3、跟伯伯放炮。这三件事时间上有没有承接关系并不重要,因为并不是想依靠这材料来形成一个故事进程,但三件事情与题目的关系要思考一下:小作者写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表现过年的快活,那么有没有突出每一件事中的快乐点来写呢?如 果引导孩子挖掘出这三件事情中最快活的那个场面,然后围绕场面交待一点前因后果,着力刻画场面中快活的形象,以及给“我”带来的快活的心情,此文应该会变得清爽起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此文最主要的问题是乱,小作者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只停留在对生活的回忆记录中。从简单记录(或者详细记录)生活到将生 活材料写成一篇作文,这样的引导思考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切实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在活动中必须学会合作,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合作的实效性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识能力有高有低,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提升。在制作“成长记录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还要做到图文并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序地分工,而且还要充分地合作。因此,我首先对各个小组长进行全面的训练,以便充分地发挥他们在组内的带动和指导作用。例如,怎样带领组员有序地进行分工、搜集资料、开展活动。此外,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各个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促进小组之间互助互动,并且适当地采取奖励措施,做到生生合作,小组和小组之间也有合作互助,真正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对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保留各自的看法并各抒己见。因为求同存异也是一种合作,充分的讨论争辩会让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思路得到拓展,认识得以深入,这是合作的一种质的提升。例如,在给照片加小标题这一语文味十足的活动交流中,学生基于不同的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在其间有机地进行情感的价值观引导,促其独特感受的生发,使学生的个性在合作中得到了张扬。



  三、强调探究,引导学生创造提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探究的策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搜集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加工。在搜集资料之前,我注重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引导,例如,拍照、做笔记、剪贴、采访录音等,因为这些方式的运用着眼于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较大程度地得以激发。在资料的归类整理阶段,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讨论和交流。例如,“教诲深深──评语组”把他们搜集到的许多纷繁复杂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寻求大家的帮助:怎样做才能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学生们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可以先分类再筛选,可以按时间分类,可以根据评语的褒贬来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给不同学生的评语来分类等,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筛选。交流中反馈的信息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启发,促进他们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活动计划和策略,这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



  以下教学实录呈现的是一堂阶段性交流指导课:在前阶段“同学情深”“集体荣誉”活动收获的基础上,以“师恩难忘”这个板块过程性交流活动为切入点,将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穿插,指导学生就活动中的收获和新生成的问题进行交流、汇报、探讨和互相启发,分享经验,共同为本栏目的制作出谋划策。



1.谈话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这段时间为了制作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大家都积极地活动开了。前两节课,我们就“同学情深”“集体荣誉”两个栏目进行了交流讨论,这两天大家又进行“师恩难忘”材料的搜集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商量商量怎样把这个栏目制作得更好,让我们继续踏着成长的足迹,去感受浓浓的师恩吧!



  2.师恩难忘,活动载情。



  (1)“教诲深深”(评语组)。



  ①交流活动计划,介绍活动过程。



  生:大家好!我们是TL(teacher’slove)小组,因为阅读材料中的《作文上的红双圈》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我们就想: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用他们的心血为我们写了多少的评语呀!于是我们就进行了一次评语大搜索。大家看,我们小组就是按这份活动计划行动的(出示活动计划,并简要介绍)。



评语小组活动计划







  ②展示评语,讲述师恩。



  生1:我们小组搜集到的评语挺多的,我们到了教导处,找来了学籍卡;同学们都非常支持和配合我们,大家都回去翻箱倒柜,找到了很多作业上的评语;同学们还拿出了珍藏的礼物,上面也有老师鼓励我们的话!为了方便和同学们交流,我们用数码相机把它们都拍下来了,大家看!(生展示材料)



  生2(深情讲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这则评语给我的触动最大(出示写在手心上的“获”字)。有一次,我劳动偷懒了,老师看到了什么都没说,只是在我的手心上写了个“获”,我一下明白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个“获”字时时鞭策着我前进。



  ③寻求帮助,分类筛选。



  生1:我们打算把这些评语都放进纪念册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生2:内容太多了,版面不够。



  生3:先进行分类筛选再放进去会合理些。



  生4:要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评语,体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给予的关心。



  师:“分类筛选”确实是个好主意!大家再分组商量商量,帮TL小组出出主意,看看怎样分类筛选!



  生5:可以按“多位老师给一个同学的评语”这个思路来分类筛选。



  生6:可以按一位老师给一位同学的评语来分类筛选。



  生7:还可以按年级来分。



  生(TL小组):同学们给我们提了很多好建议,(几个成员商量)我们打算留个板块给张元瑞,大家来帮他挑挑吧!(现场用课件点击、操作)



  师:是啊,这么多不可能都放进纪念册,那大家帮他们挑一挑吧!



  生8:我想挑选E,因为他如果看到这则评语,就会想起蔡老师对他的鼓励,会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师:这是老师给他的品行方面的鼓励的评语! (板书:品行、鼓励)



  生9:我想挑选A(批评方面的),因为这是老师批评他的评语,因为这能时时为他敲响警钟,让他永远记住这个教训!



  生10:我想挑选B(学习方面的),因为这则评语里既有表扬又有批评,不仅有学习方面,又有品行方面的,可以让张元瑞知道自己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生11:我想选C,因为从这则评语可以看出老师对张元瑞没有灰心,这则评语十分具有代表意义!



  师:现在同学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对评语做进一步的整理筛选,同学们还能互相帮助、一起出谋划策,真不错!



  (2)“精彩瞬间”(照片组)。



  ①照片触情,勾起回忆。



  生:和老师一起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如今即将分别,我们想用照片来留住和老师在一起的美好瞬间,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回忆之旅吧!(小组成员一边展示照片,一边分工简要解说)



  ②生生互动,创意命名。



  生:这些照片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往事,我们想把照片放到纪念册里,于是给大多数照片加了小标题。但是对这张照片(劳动时的照片),我们各有各的看法,所以还没给它加上标题。



  师: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大家讨论讨论吧,然后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各组拟小标题贴到黑板上,全班评议)



  生1:我觉得“喜刷刷”这个标题好,“刷刷”表现了当时劳动的场面,“喜”表达了大家当时很愉快的心情,你们看,林明涛笑得多灿烂!我们大家都爱共同的家呀!



  (生掌声)



  生2:我觉得“累并快乐着”这个标题好,大家虽然都汗流浃背,可是脸上都带着笑容,好像所有的累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生3:我觉得这个标题不够完美,虽然体现了大家对劳动的热爱,但是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图意,看到这个标题不会让人一下想起劳动的场面!



  生2:我觉得“让劳动伴随我们成长”这个标题太长了,因为加小标题要精练些!



  师:你说得非常好,说出了加小标题的一个要点,那就是精练!



  生2:谢谢大家。看来我们加好的这几张也得好好修改修改!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



  生3:这张是杨老师生日的时候我们照的照片,我们取的标题是“幸福一刹那”,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生4:我觉得是否可以把“一刹那”改成“瞬间”,这样更简练、准确些!



  生5:我想叫“咔嚓”怎么样?



  生6:我反对,因为“咔嚓”不能准确地表达图意,剪刀也会发出“咔嚓”的声音呀,不能表现老师和我们之间的深情!



  生4:“幸福瞬间”是个很不错的标题!



  生7:我觉得还可以取“孩子王”!因为杨老师就像是个大孩子,是我们的“头”!



  (学生就“幸福瞬间”和“孩子王”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师:看来同学们现在就“幸福瞬间”和“孩子王”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但在老师看来,这两个标题各有千秋,因为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的,取“幸福瞬间”的同学肯定是站在杨老师的角度,因为这个时候杨老师最幸福呀!那“孩子王”肯定是同学们认为大家和杨老师相处得十分融洽,所以就这样取了。我们看问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生2:原来加小标题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可收获不小呀!



  师:看看这些小标题,多么准确,多么简洁,但老师觉得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我们的习作上,要知道,一个准确、富有文采的标题,在文章中起的可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师恩浓浓”(作文组)。



  生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彩虹微笑”小组,搜集到了这么多年来同学们描写老师的文章,我们希望通过文字记录的形式来寻找成长的足迹,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生2:我们搜集到的文章有书信、日记、诗歌,方玮同学的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写得特别感人,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2:(深情朗读作文《老师,我想对您说》)



  生3:(朗读作文片段《老师的眼睛》)



  生4:(朗读日记《新来的许老师》)



  师:听了他们的优美文章,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生5:我认为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小事来描写老师给我们的爱,事情虽小,可老师的爱是博大的!



  生6:我觉得他们的描写都很细腻!



  生7:我认为第二个片段的视角很独特,写的虽是老师严厉的目光,但是爱是暖人的!



  生8:我认为这些文章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9:从中学到了很好的写作方法,以后我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把我的作文写得更加充实、具体!



  师:是啊,老师就是这样用睿智的话语、爱抚的动作,给予我们关心、开导、督促,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感激、反思,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3.评价梳理,加工提升。



  师:是啊,师恩难忘!刚才同学们分三组,分别从评语、照片、作文中感受师恩,寻找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各个小组的同学都懂得分工合作、多方搜集资料,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在今天的交流汇报中,我们还把遇到的难题摆出来,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对评语进行更好的分类筛选,给照片加了恰当的标题,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讨论,我们要怎样进一步合作,把师恩浓浓这个板块做得更加精致些呢?



  生1:我们可以加上前言、后记、目录等。



  生2:我们可以把三组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并茂。



  生3:我们还要把那些资料做好标记,比如,时间地点,这样才更有意义!



  师:今天看到同学们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备感欣慰、幸福!但是,今天更让汤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其他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四、教后反思



  本堂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一堂实践探究的阶段性交流指导课,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上阶段的资料搜集的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孩子资料搜集的情况,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决。本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创造性指导



  例如,对教材中的几个活动建议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创生了制作“班级纪念册”这一能够统领所有活动建议的活动形式。又如,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能适时地进行点拨提升,归纳小结,引导互助,并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化



  本次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即围绕着一个“制作班级纪念册”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学习。在完成这个活动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本,让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在具体的任务中学语文、用语文,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在本堂课上,学生互帮互助,出谋划策,共同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充分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例如,引导学生从同角度来筛选材料,既培养了加工信息的能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再如,为照片加小标题,欣赏描写老师的优秀作文等,也都是语文味十足的活动形式,它们的内容是“语文”的,形式也是“语文”的,学生在交流、互动、争执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如何恰当、简练地加标题,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表达情感。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得到提高,语言辨析和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学生不仅学语文、用语文,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成长足迹”为例谈综合性学习教学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汤吟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动,有其独特的学科气质。那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开展学习,又体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



  此前,学生已开展过三次类似的“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小学生活令人难忘,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在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我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突出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自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是学生提高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前提。



  1.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多次的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已具备了相当的语文知识与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其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和发展。“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学生在学习了本册的阅读材料《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之后,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将第一板块“成长足迹”的主题活动确定为编制“班级纪念册”。



  2.学生自主制订计划、进行活动策划。学生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轴心,把纪念册分为“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针对这四个栏目,学生进行具体的活动策划。例如,“集体荣誉”栏目,学生计划搜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同学情深”栏目,则策划开展以下活动:“猜猜他是谁”“最难忘的一件事”习作竞赛,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搜集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加上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写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不仅搜集六年来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寻找成长的足迹里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以此表达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更是别出心裁,通过采访学校的几任校长,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3.在学生自主展开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策划的活动质量不高,其实学生有很多颇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而将这些想法和创意自主地加以策划的过程,就是他们真正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及其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例如,在开展活动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组成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命名:“TL”小组──老师的爱,“精彩瞬间”组──照片组,“教诲深深”组──评语组……他们还很有创意地为自己的小组设计组徽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多渠道搜集材料,例如,到教导处查找学籍卡、对老师进行采访等。虽然强调学生充分地自主,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忽略。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巧妙引导、帮助,善于当好参谋。例如,学生在进行“师恩难忘”这个板块的过程性交流的时候,作文组想为描写老师的作文配上漫画,而组内缺乏具有这种才能的同学。对此,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提出建议,或对小组成员进行调配,或建议学生寻求帮助。再如,评语组为了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评语展示给大家,以便更好地和大家交流,课前咨询我有否更好的办法,这时我就给了他们点拨和提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数码相机把材料拍下来。该组的课堂交流效果果然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引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二人谈
浙江省杭州市育才实验小学 孔国平 浙江省杭州市五杭中心小学 郎明仙
  孔国平(以下简称“孔”):翻开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便有了一种窃喜。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中这些跨越了时空仍然璀璨的作品,犹如巨人的肩膀,可以托起孩子,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这组课文里,孩子们既能与文学大师进行交流,又能了解不同国家的多样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郎明仙(以下简称“郎”):“外国名著名篇”的编排思路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视野,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



  孔:常听人说,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发现有用的东西。一篇名著,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滋味隽永,这就是经典与平庸作品的区别。教材这样安排,大概也有引领孩子“亲近经典”的意图吧。



  郎:确实如此。“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除了兴趣以外,读什么书也是有讲究的。经典作品,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确实具有感染读者的潜在力量。余秋雨说:“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另一位外国作家则干脆把没读过名著的人比喻为“精神上的残疾人”。朱光潜先生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像人喝酒,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阅读的品位也是如此。



  孔:可是遗憾的是,明知道哪些是名著,但不见得会去读。一般的名著都篇幅较长,孩子们望而生畏,再加上经典名著所写内容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们不太容易领会其中的深意。不像看电视、上网或读些动漫书等来得轻松有趣,富有刺激。今天这个时代,孩子们不喜欢读经典名著是客观现实,不知道如何才能引领孩子一起跨越从“快餐式阅读”到“经典名著阅读”这道鸿沟?



  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很多名著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的。像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也是个孩子,和我们的小读者有着相近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也和很多孩子一样,聪明、顽皮、淘气。读着汤姆的故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和主人公一起时时感受到“那种奇怪而悦人的震撼”,甚至会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马克·吐温自己也说过:“这本小说中的冒险故事确曾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另外一些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



  孔:兴趣的培养,首先是要去读。就像学游泳,须得自己下水,亲身体验一回。不仅让孩子们读,教师自己也读,不仅读它里面讲述的故事,也看它是怎样借着巧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阅读经历,在情感和趣味上就会亲近起来,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郎:品尝到阅读的乐趣,是编排这组课文的首要目的,我认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也就是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独特的形式,一是列为“略读课文”,内容上只要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方法上则更为放手;二是采用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这在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也是一种创新。



  孔:这样的形式,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那么,实际教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把握呢?



  郎:既然是略读课文,就不能把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课文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编排,是独具匠心的。孩子们既可以在“梗概”中了解作品的全貌,获得原初的感觉和冲动,又可以在“精彩片段”中品尝作品的语言魅力。文学阅读的两大要义,都得以体现。所以,教学的时候,“梗概”部分,重在“了解”;“精彩片段”部分,重在“品尝”。



  孔:那么,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部分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



  郎:我认为至少应该了解这三方面的内容: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汤姆哪些冒险的经历?这部小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阅读初期的真实体验。这时候的体验还是粗浅的、漫不经心的,还是远观“森林”的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这个体验又是极其宝贵的,它直接引起孩子“作品是否吸引人”的感觉,决定了孩子进一步阅读的动力程度。可以说,学生从“没有体验”到“有所体验”,是第一个跨越。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通过“精彩片段”的品尝,让学生从“有所体验”到“深入体验”。这种“品尝”需要细致一点,不宜囫囵吞枣。我赞同朱熹的说法:“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通过专心的阅读,把握精髓。



  孔:这个“精髓”究竟指什么?能不能具体展开来讲?



  郎: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来讲,我们阅读“精彩片段”,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要找到“精彩片段”与“梗概”的“焊接点”,看看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整部小说就像一条项链,片段仅仅是其中的一颗珠子,珠子单看或许很美,但远远比不上整条项链所散发的迷人魅力,而且,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了。第二,要从看似平凡的不经意之处,发现作品的奥妙和奇崛。比如,你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哪些地方令你产生了疑问?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你认为最精彩?对汤姆这个人物,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阅读期待与作品现实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初步领略艺术家创作的匠心,就如丹纳所言,“作家搀着我们的手”,去深入体验。



  孔:我忽然想起一点来,也许容易被忽略。这部作品是小说,小说有四个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细节、环境,把握了这四个要素,也就大抵把握了整部小说。而教材编排“梗概”和“精彩片段”,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梗概”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通过“精彩片段”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展现这些内容的。



  郎:你说得对。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语也很重要。“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直接指向“梗概”和“精彩片段”的导读。“这是我了解到的马克·吐温的名字的由来:水深12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指向的是了解作者的意识引领。“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指向的是读整本书的兴趣激发。汤姆刷墙有趣在哪里?情不自禁地想要去读一读。读了以后才知道,汤姆是被罚粉刷围墙,但他竟施出计策,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恍然大悟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



  孔:我自己也读了这部小说。小说中的汤姆很顽皮,做了许多令人捧腹的事。顽皮之余,汤姆居然还和哈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汤姆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实,孩子的顽皮恰是童真和童趣。



  郎:是啊,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也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傻事?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苦难再多,回想起来你也会觉得温馨。所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不但孩子爱读,大人也爱读,马克·吐温自己也说,阅读这部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用卢梭的话说,使学生喜欢是教材应有的品质。一部好的作品,应当是让学生喜爱的,也应当是能让学生受益的。



  孔:我们的教学,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画一个句号了?



  郎:它可以是句号,但更应该是省略号。我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发现,描写顽童和淘气包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一个重要的主题。《长袜子皮皮》《淘气包艾米尔》《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这些以顽童为主人公的作品已经成了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名著。老师们也可以把它们推荐给孩子阅读,从一部作品拓展到一个系列,孩子们的阅读视野会更宽泛。“书页捕捉住了流动的思维和言语。”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每个人都只是在路上,谁也不能说自己已经达到了阅读的终点。如果我们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乐趣,进而产生阅读的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习得一点方法,那么,就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理解卖火柴小女孩的“幸福”
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玉琴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们用了多年的课文,多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这一课。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是这样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一课的思考和练习中还有这样一道题: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怎样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是教学这一课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我们细细思考,至少可以有三种答案:



  第一种是不幸──小女孩又冷又饿,大年夜惨死在街头,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早些年我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多数采用这种回答。这种说法看起来理直气壮,却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它根本无视文本的存在。安徒生写下这两个“幸福”不是一种反讽,而是真诚的陈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小女孩根本没有幸福。



  第二种是幸福──小女孩受尽饥寒的煎熬,现在她终于解脱人间的苦难,和奶奶一起到天堂去获得幸福。联系前文说的“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种回答比较符合安徒生的本意,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不过,这种解释让我们走入了另一个困境,因为中国教育是无神论的教育,我们不能对学生讲上帝是存在的,天堂是有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世界历史上宗教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影响,看到今天世界上有数十亿宗教信仰者的客观现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宗教文化。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安徒生是西方人,他是信仰上帝的,他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的小女孩能在天堂享受幸福,这正是安徒生博大而慈悲的爱心的体现。



  第三种是物质不幸而精神幸福──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如此不幸,但她临死前看到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特别是能和自己慈爱的奶奶在一起,她的精神正经历着幸福。这种说法把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区分开来,比较符合唯物辩证哲学的观点。唯物辩证哲学一方面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赖物质而存在,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和精神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另一方面也认为,精神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密切相关。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难找到这样的例证:物质生活贫穷,精神生活也可能丰富;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却并不一定丰裕。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钱多并不一定幸福,这就是物质和精神各有它们的独立性。穷人也可以有幸福,这种幸福则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拿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现实生活非常不幸,但她有幻想,有追求,“至少还有梦”。她在临死前看到喷香的烤鹅、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她跟奶奶一起飞向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她的精神正经历着幸福。从整篇课文看,安徒生用大量篇幅描写的就是小女孩的幻想,过去我们在教学时只是以美好的幻想反衬小女孩现实生活的痛苦,这样可能有悖于安徒生创作的初衷。安徒生在这个作品中表现的不只是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多的是寄托着让她过上幸福生活的期望。不过当时安徒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才把希望寄托在上帝那里。



  如果进一步区分前后两个“幸福”的含义,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经在一系列美好的幻想中经历过幸福,并且跟着奶奶一起到天堂去寻求人间所没有的幸福。



  卖火柴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是极其不幸的,安徒生却用不幸来凸显幸福。一根火柴的光芒是那样微弱,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温暖,不如说是她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点燃了心头的幸福之火。她用微笑面对生活,即使是幻想中微不足道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过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可能有面对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从卖火柴的小女孩那里汲取力量,点亮心中的幸福之火,就可以驱赶现实中的黑暗和苦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幸福”,其实是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 01: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