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教育科研论文:论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营造人文环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人文环境的营造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朱科锋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质的培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前沿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探讨了人文化语文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及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环境营造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质的培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前沿课题。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其目标之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走人文化道路,使其处处充满动人的人文景观,首先应当搞清楚人文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宏观意义上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宣扬的是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他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诠释语文教学中提出的人文性。樊浩博士站在“人──文化──意义──生命”这样的高度对人文精神作了如下阐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强调了人文精神以人为基本要素,关注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作这样一个通俗的描述: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注重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去,感悟到我国灿烂文化的迷人之处,从而享受到精神的愉悦,精神的幸福,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弘扬学生的个性与灵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张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解读文本内涵,寻找心灵的共鸣点



文本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离不开课文及与之相关的材料的。语文新课程的选文具有典范性,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例如,反映祖国繁荣富强的──《友谊的航程》;抒发革命精神的──《七律长征》;表现爱心奉献的──《爱之链》;描写奋斗成功经历的──《海伦凯乐》;如果我们教师完全脱离文本去谈什么人文教育,这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只有当教师准确地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而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息,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泳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引导学生去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可模仿老师的做法,说说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也可老师与学生推荐、欣赏穿插交替进行。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佳作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自然会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全班将形成读书、品书,在读、品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品中形成怡然自乐的浓浓的人文氛围。当然,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三)捕捉智慧火花,共建和谐教学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生大胆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点滴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内容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荣誉动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处于竞争状态时,其智力、体力和情绪都变得饱满、紧张,自我成功的需要非常强烈。为了创设这种成功的情景,我们教师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练一练”、“试一试”、“比一比”等活动,不断把学生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成功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激活状态。



比如,在讲读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侧重运用以下这些教学方法:第一,充分读书边读边质疑。即给学生自主权,让他们凭借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发;第二,小组交流尝试解决。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存在的疑难,互相合作,尝试解决。再归纳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代表在班上质疑,等待全班协同解决,借助团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第三,探究方法合作领悟。围绕梳理后的问题,师生合作探讨解决的方法,找出相关重点段落,反复地读,仔细地品。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四,发表见解,多维思维。学生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或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活跃思维,捕捉灵光;第五,学习表达延伸训练。加强运用语言的训练,借助课文内容或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进行说写训练。学生每次发言既是学习表达的机会,又是合作交流评价的机会。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能在课堂中有所表现,这是他们冲破闭锁思维,获得智力发展的飞跃阶段。而要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教师就必须鼓励这种成功的心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不断表扬、鼓励学生,使他们心里充满自豪与喜悦。另外要特别注意后进生,对他们要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对他们的尝试予以肯定与表扬,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闪光点,让他们在尝试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取得自信,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向往成功、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凸现人的主体地位。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责任,她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趣味高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樊浩,《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其价值合理性》,《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常常沦为脱离人文精神的枯燥、单调的纯技能的操演和形形式式、五花八门的文字游戏,语文教育成了单纯的接受性的学习。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许多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病依然不时地现身,对文章进行机械的分割、肢解,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教师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技能的提高,使本该有灵魂、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语文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由于少数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任务认识不清,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透。部分语文课堂中仍存在着教师以讲挤练的现象,大量的教学时间被教师泛泛的讲解所占用,而留给学生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却很少。教学中,师生常常是一问一答式地进行。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怎能有所体现,学生素养又怎能提高呢?现在,课堂上少数尖子生包办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不能正确贯彻“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思想,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二)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投入不足,不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披文入情,把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再现出来,并着力引导学生与教师、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其次,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师爱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不能做到把信任的目光洒向全体学生;以和蔼的微笑面对学生;用充满挚爱、激励与期望的语言评价学生。教态呆板,过分维护师道尊严,给学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课堂上缺乏生机,使学生不能以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要实现人文化的教学,教师自己就应当是具备一定人文底蕴的人。一个思想僵化、缺乏人文理想和思想激情的教师,不会给学生真正的心灵自由,也无法给学生奉献出富含人文精神的语文课。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淀、内化的过程。我们发现,现在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现状很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阅读的多是一些教育类的报刊杂志,而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甚少,尤其是那些积极探讨人生哲理的人文类作品,教师接触得更少。其实多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语文教师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强化自己的人文根基。将自己的视野广泛地触及课本外的广阔天地,有助于教师树立人文意识,在生活中、课堂中都努力做一个有情趣、有修养的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化人。



(三)语文学习途径有待拓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进行人文化教学,应该打破时空的界限,把学生带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那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又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与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而不能囿于传统的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这一狭小的圈子。



有些教师的教学仍然禁锢于教科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材文本,导致学生阅读面窄小,视野不开阔,学习兴趣不足,语言感受能力不强。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自己在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方面仍有许多困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或拓展文本不适时机与过度,或忽视了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或拓展方式单调、划一……这种理念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素养的提高。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学校条件的限制,担心放开后学生很难收回,因此不敢给学生更多的发散空间,课堂中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三方对话。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养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人文环境的营造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关注学生成长,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粟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句话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关注学生成长,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师生进行正常交往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在完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进行富有爱心的交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着合作者、鼓励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可以问老师考老师,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大胆提问题,敢说爱说。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人际交往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情感为纽带,给予学生微笑的面容、鼓励的话语,或投去激励的目光、信任的眼神,使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中,获得勇气和信心,大胆地站起来。当学生犹豫时,我们应报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相信自己的决定”这样,学生紧张害怕的感觉就消除了,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可见,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而且它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愿意与教师交往,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学会合作,也成为了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交往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开辟横向交往和多向交流的舞台。学生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也可以形成流动式的大组。人人参与共同解决某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竞争又学会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观察、参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