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8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调控目标意识,引领有效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4】生成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一大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预设了目标,预备了手段,但达标的途径及其细节,则是在师生的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的。课时目标的引领性,体现在师生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对话时,总目标对“生成性内容”的指引。如果教师的引领意识淡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和教学目标离题万里的无效生成。反之,即使有些教学行为和预设出现偏差,但只要教师能够心中有目标,同样能灵活应变地加以修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参与父亲该‘留车’还是‘还车’的讨论,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原先的预设是,学生能够一致地认为父亲必须还车。但很多学生由于认知经验的局限,反而觉得应该留下车子,因为“库伯已经很有钱了。”如果教师心中没有目标,则可能会陷入对学生的说教当中,离目标偏离就更远了。而一旦心中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道理──我则做出了如下的应变处理:
师:同学们都很有同情心,很有公平意识。我看到小宇同学有两支红笔,那老师刚才跟他借的红笔,不用还给他了。
生1:不行……
师:为什么?老师现在需要红笔,而小宇正好有多出来的红笔啊。
生2:因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生3:你当初向他借时,答应说要还给他,你说了又做不到,太不诚实了。
生4:就是,既然说了就要做到,我们要做有诚信的人,诚信的品质比任何金钱都更重要。
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对课时目标了然于胸,并用教学目标时刻指引课堂的动态生成,即便对于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同样能化“误”为“悟”,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生成,自然也成就了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树立达成目标意识,成就有效课堂反馈
一堂课目标完成得怎样,完成了多少,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心中有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选择有效的反馈手段来了解。反馈手段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头交流来反馈,也可以是通过设计的训练来反馈。这种意识的强化,对我们快速地了解本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很多课堂教师缺少这种意识,讲到哪里就歇到哪里,认为自己有了环节,有了相关的过程,学生就能掌握,而真实情况并不知道。这种反馈目标意识的长期淡化,我们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情况就不能真正了解。
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能光凭教师对课堂教学状态的直观感觉,必须通过对全体学生的及时检测,收集可供分析的学习效果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还可以通过反馈发现问题,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对于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激发学习动力。【5】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老师在安排课堂或课后反馈时,往往毫无针对性。四处搜集习题,但对于反馈作业的必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思考,使得学生从事大量重复低效的解题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其发展高层次阅读能力的空间和积极性。
比如,很多教师在布置《中彩那天》第二课时的作业时,只是习惯性地根据课后小练笔的作业,请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汽车被库伯开走之后,家里的情形”。我认为,这个小练笔虽然能锻炼学生想象力,却因为忽略了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其有效性大打折扣。事实上,我认为该课时的一个重点目标,在于“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尝试使用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展开想象续写”。
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段落写作能力和多线索叙事能力有所欠缺,我并没有笼统地要求学生想象续写“家里的情形”,而是要求学生只描述爸爸、妈妈或“我”其中的一个人,在语言、动作或心理各方面会有什么反应。此后由同桌互述自己的故事,并说明在课文中有什么依据或线索,这个人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练习设计与上述常规的小练笔大相径庭,学生能真正动笔尝试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练习了段落写作和口语表达。
可见,真正有效的课堂和课后反馈,也应该时刻以课时目标为着眼点。习题是否有必要,难度水平是否恰当,要求是否合理,都应该从课时目标的角度加以衡量。惟有如此,每一道练习题,每一个反馈提问,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独到的作用,收到击中要害,举一反三的效果,真正提高反馈训练的有效性,打造有效的阅读课堂。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用教学目标来引领阅读教学,突出重点,并在课堂生成和反馈时做到心中有“标”,有效精彩的阅读课堂也就会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6期
3.陈红:《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湖北教育》,2006年第12期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刘天华:《落实小学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之浅见》,《小学语文》,2009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