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是新闻文体——人物通讯,课程目标除了教授基本的通讯文本知识,还要要求学习人物通讯中运用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了解本文通讯人物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学习他为科技献身的精神。于是,我按照怎么读懂一篇人物通讯(即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这个基本思路展开教学。
但是,虽然知道要讲什么,也确定了学习目标,但怎样讲,怎样讲好,怎样能够让学生接受这堂课也是一个难题。因为是名人通讯,可讲的东西很多,比如:写作背景、课程结构、人物介绍、写作手法探究……,但是如何把这么多内容融进一节40分钟左右的课堂并且能讲出亮点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后来,在我看了几十个课例和教案之后,又结合我之前上公开课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删繁就简,紧抓课程目标。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课堂可讲的东西太多了,可扩展的知识点也太多了,如果只是一心的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部都展现给学生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语文课堂太满,会造成一言堂,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问题钻研不透,知识点就把握不准,这样课堂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我决定这堂课我只要集中两到三个目标,然后仅仅围绕这几个目标去展开教学,与课程目标无关的就不再呈现了。让课堂“留白”,给学生思考练习的空间,这样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