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22-9-12 09:41 编辑
做一个“循道”的教育者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读《帕夫雷什中学》,就如聆听一位教育长者的娓娓叙说,又如接受一位智慧大师的彻夜长谈。读着读着,我感觉大师其实很平凡,因为他如同每一位乡村教师一样带着孩子们学习生活。读着读着,又感觉大师真的伟大,因为他能在这样的平凡工作中坚守一份执着,始终爱着每一个孩子,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最让我佩服的是他无穷无尽的热情,以及对每一个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26年担任校长工作,写下了《帕夫雷什中学》。这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翻读《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读《帕夫雷什中学》,我们无不为作者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角落”,这是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设计的“教育角”。这些看似无意的设置,恰恰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匠心。这些“小角落”有的是一片草地,有的是废弃的屋舍,有的在苹果树林里,有的在走廊和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这些一般不被人们注意的地方,全都被巧妙地利用了起来,成为绝妙的“教育基地”,保护着孩子们的童心、好奇心、神秘感和私人空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真的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除了这些“无名角落”外,在帕夫雷什中学,还有很多专门的“小角落”,它们是孩子们学习、展示和休憩的地方。 “图书角”:每幢楼和主楼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供低年级学生用的阅览室,这是孩子们日常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一个基地。 “家长活动角”:展示的是孩子们劳动、学习和创作的各种作品。每位家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显示自己子女某种优点的东西——做得好的书面作业,自己动手制作的工具或模型,练习簿、图表、绘画等。 “美术角”:在这里,常举办小画家的画展,橱柜里有各种美术书籍和画册。 “安静角”:是一间不大的舒适、幽静的房间。墙上有名画家的复制画作,桌上放着名画画册和音乐作品录音带,这可以引起遐想、回忆和思索。 “女生角”:设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着解剖学和生理学、少女和妇女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和小册子。少女们很乐意看这些书。 “家务角”:设在每一个教室,里面有针线、纽扣、布头等。 “生物角”:设在各个教学楼,摆着孩子们栽培的花草。孩子们在这里做农作物和土壤实验。 据说,直到今天,帕夫雷什中学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在这些充满了他们美好寄托的“小角落”里,一代又一代的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幸福地成长着。 “创造性劳动能使孩子自己在他本人的心目中得到提高,能使他的道德面貌高尚。” 帕夫雷什中学的“收获节”是苏霍姆林斯基设立的。为什么设立“收获节”?苏霍姆林斯基说:“创造性劳动能使孩子自己在他本人的心目中得到提高,能使他的道德面貌高尚。”帕夫雷什中学偌大一片果园和菜地,正是孩子们劳动的场所。在我们的学校同样有一个“收获节”。举办一个收获节所需要做的工作远远超过什么读书节、运动节。但是为着孩子的发展,教师乐此不疲。 “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不仅对上自己课的孩子来说,而且对全校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应如此。” 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组织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师,不仅对上自己课的孩子来说,而且对全校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应如此。” 在中国,在今天,许多人把校长当成一个“官”来做,许多上级部门也把校长当成一个“官”来管理,这就影响了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好校长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不可能在任何学府中或任何书本里学到的。”如果我们的校长不能心无旁骛地扎根于校园的土壤里,如果我们的社会环境促使校长仅仅想做一个“官”,那么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永远不可能培养出中国的教育家,也就永远不可能出现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当我们的校长已经不再上课的时候,当我们的校长忙着跑官的时候,当我们的校长忙着挣钱的时候,当我们的校长远离老师和孩子心灵的时候,我们可能离一个校长应肩负的精神世界太遥远了。 做一个“循道”的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校长:“深深地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我想他要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校长,一定是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去办学,一定是坚守教育道德的底线。做一个“循道”的教育者。 相信:我们带着《帕夫雷什中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