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本对话 读写结合----《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08:3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再回战场”,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

1、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和叫声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感受,想想它的心里具体会想些什么?批注在文本边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已学好的同学可以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师: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热烈的讨论,我想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收获吧。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谈体会。

师:往事如烟,此时你就是嘎羧,(你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你想起哪些事?(与同伴杀敌、死去的战友、敌人、自己踩死敌人的一幕)

师:谁能饱含深情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抓住“礁石”、“亲了又亲”谈体会。

师:物是人非,此时此景,如果你就是嘎羧,你在想什么呢?(我就是在这里被善良的村民救起来的,这里曾经留下我的英勇等)

师:对这句话有没有不同的体会?

生:抓住“吼叫”谈体会。

师:他的吼叫就像是在说话,如果你就是嘎羧,这时你会说些什么呢?(感谢、怀念、痛恨)

师:此时的嘎羧真是百感交集啊!你能读出它内心的激动吗?(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这一句:“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此时的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英姿飒爽、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师:是呀,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嗄羧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指名读)

此时的嘎羧也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指名读)

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你们读出嘎羧已是一头怎样的老象?(一头拒绝进食,只会艰难地睁开眼睛的老象,一头精神萎蘼、即将辞世的老象。)

就是这样一头精神萎蘼、即将辞世的老象,再回战场后为什么却有这样异常的表现呢?(它想到了曾经战斗的一幕幕,想到了战友,心里非常激动、亢奋)

是呀,烈士暮年,但是壮心不已呀!同学们,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精神抖擞的战象读出来吧!

生:(齐读)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同学们,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它成为——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2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过去,思念着它的战友。这样的深情,它能向谁诉说吗?

生:不能。

师:因为它是——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所以,再回战场,缅怀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动啊!同学们,我们齐声诵读这一段。

配乐齐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4、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嘎羧再回战场时的感人画面,并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把这份情感凝聚于笔端,动笔写下来吧!

出示练笔要求:嘎羧驻立江滩回想往事,此时此刻,它百感交集……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它想起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它可能又在想许久,它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

1、生练笔。

2、交流评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