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数学课我上了《旋转》一课,同学们上课时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我想可能是这些内容在他们的身边经常看到的缘故。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一:复习引入
图形变换的形式除了对称,还有许多种,比如以前我们学过的平移,还有旋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旋转现象?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共同研究《旋转》
环节二:探究新知
分两个层次进行:
层次一: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和旋转的特点。先通过学生熟悉的钟表指针的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试着用语言描述,指针从“12”到“1”是怎么旋转的?引导学生明确:旋转是物体沿着一个点或轴进行的运动。在说明物体是怎么旋转时,必须要说清楚是沿着那个点?向着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这样才能具体表示出旋转后的位置;然后通过观察风车的变化,发现旋转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层次二:运用旋转的特点进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画出三角形AOB沿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根据刚才观察的结果得知,要画出这个图形,必须找出点A和点B旋转后的位置,这样通过连线就能得到三角形AOB沿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环节三:练习反馈
完成课本上的两道做一做。
环节四:全课总结。
旋转的三要素、特点以及画图形旋转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我只并没有完成环节三的练习,只是处理到例4,即画出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这节课就下课了。可能是我在前面处理环节二的第一个层次是用的时间有些长了,出了课本上的三个填空外,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我又让同桌互相提问,并且我又口头出了几道题让学生抢答。这个地方有些浪费时间了。后来处理风车的旋转时,我重点是让学生发现旋转的特点,同时找出一个图形旋转角度确定的方法,我觉得这对下面动手操作处理例4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例4的处理上,出现了我意料到的问题,由于线段OA正好与方格线重合,比较容易找出点A旋转后的位置,但是线段OB是一条斜线,在找点B旋转后的位置就显困难,我的方法是让学生借助三角板,利用上面的直角找出线段OB旋转后所在的位置,然后根据旋转后图形大小不变那么线段OB的长度还是不变,还应该是边长为2格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那么长,从而确定点B旋转后的具体位置最后进行连线。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致使一些学生在画点B旋转后的位置时出现了错误。
【我的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压缩环节二中第一个层次的时间,把重点放在第二个层次上,关注学生的难点即例4的教学,在处理时要做到讲清、讲细,使学生明确方法。在本节课之后还应该加一节练习,重点练习动手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