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敬业与乐业》 微课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0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正确树立敬业态度,享受乐业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演讲词的特点(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教学媒体
ppt课件
设计思想
议论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其思辨色彩较浓,容易让课堂走向沉闷。虽然本篇课文属演讲辞,具有口头语的一些生动特点,但在行文中仍体现了议论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等特点,而且本文是作为本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切入点的一篇课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做到三点:
1.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教的过程尽量变为学的过程,尽量体现出一个先行学习者的引领姿态,教学采用对话讨论式,力求避免多媒体使用的刻板僵化。
2.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课堂上有人思维的缺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3.本课是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很好的材料,对梁启超的职业价值说学生在初次阅读中就可能会有不同看法,在讨论中,注意创设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并且引导学生抓住思考的火花,形成有体系的表达。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充分体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见下页具体教案)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作者梁启超
1.板书课题,直接破题,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2、 结合注解1了解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补充:(多媒体呈现)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饮冰”与《饮冰室合集》:“饮冰”,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现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饮冰,我难道内心很焦热吗?后人以“饮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1.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明确:“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三、深入研讨
设计如下话题:(多媒体呈现话题)
1.课文是如何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读3、4自然段,正音。)
梁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化用自古语“百事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谈谈这样化用的好处。
准确的化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讲演者的态度,极有感染力。
3.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业”的看法。
示例:(多媒体呈现)
(1)一个人有了职业,好处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献,充实了生活,也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踏踏实实的。一旦一个人没有了职业,他可能会去乞讨,就失去了人的尊严,更恶劣一点,他可能去干一些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肯定没有快乐。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风气。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谈到了有业既利于自己,也利于社会,并从反面说到了无“业”的危害。)
(2)当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他就会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会感到无比的郁闷与孤寂,即使他想掩盖,也不能摆脱他的形只影单。所以,有业是必要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描述出无业的悲哀,让我们明白有业之必要。)
四、拓展延伸作业
大家通过讨论,肯定对“业”的看法有了新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补充论证有业之必要。(要求学生写出来,有助于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五、深度延伸
准备安排演讲比赛,主题:学生应如何对待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2: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