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13: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教育的词源

西方“教育”的词源:education

中国“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以前,用“教”与“学”代之。如《学记》《大学》《进学解》《劝学篇》,清末,游学、学部到教育部。

二、教育的定义

社会学的角度:

(一)广义的,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二)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

(一)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教育学的概念及对象

(一)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三)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间的关系。

四、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一)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二)局限性:

局限之一:其作用能否发挥受制于诸多因素

局限之二: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局限之三:不能独立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

五、什么是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方面是不可分的,一个机构或组织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规则。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制度: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组织;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则、条例等等。

(二)教育制度的特征:①客观性。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自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②强制性。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活动的规范是面向整个教育系统而言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③价值性。任何的教育制度不是自然的、中性的和客观的,而是教育制度的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倾向的;④教育性。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育目的的明确程度,可以把教育形式划分为显性的教育与隐性的教育;⑤历史性。既然教育制度是一种价值性的选择和体现,而价值性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这迁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六、我国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1902~1904年学制。该学制规定,“立学宗旨,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间。”

(二)1912~1913年学制。这两年分别属于壬子年和癸子年,所以新的学制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

(三)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因该年为干支壬戍年,所以该学制又称“壬戍学制”。又因该学制所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

(四)1951年学制。中央人民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把中国学制建设推向新阶段。该学制的组织系统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校以及研究部)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

学校、社会、家庭三级网络建设。
(一)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等。

(二)家庭、社会、学校应齐心协力,互相支持

家庭、社会、学校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

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1、互相访问。互相访问应当注意三点:一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二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三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13:14:2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学原理》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2018年寒假,我有幸阅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这部专著。开始拿到这本书,说实话不是很吸引我,因为我觉得这些理论和我们的教学实践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一日,闲暇无聊,便随便翻阅了几页,我渐渐发现这本书里面的理论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生硬刻板,反而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叶澜老师对教师学习教育学时应有的修养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即热爱生命的心态,时代变迁的敏感,真实深刻的体悟,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通晓,基本问题的把握,反思重建的理性,滴水穿石的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融通转化的智慧。这些观点是我感触颇多,也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善于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对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只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够是我们将‘悟’来的思想火花转化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其次,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教育学的理论,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把握其内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这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做到这些,更要学会“重建自己的学生观,重建自己的教育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和教学评价观。”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的实质,并对教学理念进行理性的重建,这并非人人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反思,但是这给每一位教师一个新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地反思,不断的重建,才能不断的适应新的情况。

再次,教师应具有融通转化的智慧。教育学不是一门普通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需要把与人有关的知识,以及不同时代的各种教育思想融会贯通,而更为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之后的“转化”,如何做到博大深思,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方向。

总之,《教育学原理》这部著作对我专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今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