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英语(初中)优质课观摩研讨会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14: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月26-27日,我和其他几名老师参加了河南省第十届中学英语(初中)优质课观摩研讨会。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观摩了13位老师的13节课,并有幸聆听了现场专家和听课老师的精彩点评,收获很大。

正如省基础教研室姚连荣老师所讲的那样,课堂教学是一个激发教师创作灵感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永远带有遗憾的地方。在观摩课的课堂上,作为听课的老师,我们有惊喜,有失望,有敬佩,有疑惑,有感动,有质疑……下面,我想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课前要帮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

本次公开课,所有的老师都缺乏展示学习目标这一环节,都是经过greeting和warming-up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课程的教授阶段。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在上一节课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目作为自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前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但有助于学生以较强的目的驱动自己的课堂学习活动,还便于他们随时了解和把握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和调整。教师在设立学习目标时,要使它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步骤和规律,要有梯度、层次性强。在表述学习目标的时候,不但要语言清晰、明了,还要写出学生要达到这一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便于学生把握和操作。

2、课堂活动有效性的问题。

   观摩课上的教学活动总是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炫人耳目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喧嚣之后,在褪去了一层层华丽的外衣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们总是禁不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项课堂活动它的实效性究竟在哪里?领悟了它的精妙所在,自己便觉得在技艺上精进了一层,忍不住跃跃欲试;看出了它的破绽,便觉得所有的活动表演是如此的可笑又让人无可奈何。总结了一下出现的问题,给自己列一个小贴士引以为戒:(1)、活动目标不明确。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你想通过这项活动,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使学生掌握什么技能?它与你本节课设定的学习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些都要考虑清楚,切不能为了让自己的课“花”一点而设置一些既费时又无用的“花瓶”活动。(2)活动设计缺乏梯度。在你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下:该项活动与整节课的结构是什么关系?该项活动与其它活动是什么关系?衔接是否紧密?是否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要有变化、有关系、有层次。(3)活动设计的难易度把握不好。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过于幼童化,使学生感到尴尬;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太难,与本节课前面的教学活动在难易度上差异太大,由于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铺垫,导致学生知识生成困难,无法完成活动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绝对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的难易度要有梯度的进行变化,要使教学活动在学生面前meaningful(有意义)。

3.关于阅读教学。

  这次观摩课,有三位老师讲了Reading(阅读课),在生词的学习、词句的处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教育的自然融入和升华等多方面,我都受益良多。但同时我发现,三位老师都没有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处理。而我认为,这恰恰是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项贡献。姚连荣老师的话为我解开了困惑——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你要想一想,“你想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什么?” Is the reading for information/vocabulary/grammar/structure/writing/fun? 也就是说,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要先设立一个主题(目的),再根据这个/些目的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阅读课也可借助听、说、写的方式开展,但任何活动都要有目的。

     两天的学习很短暂,很劳累。坐了整整两天,我的胳膊、手腕、腿和腰都向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可我要说,开卷有益,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真好!

临近放假,学生们都一个比一个激动,孩子们马上就要结束他们小学生活,进入他们人生当中的下一个阶段:初中,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加油,在以后的学习中前程似锦,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