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五】(2020·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共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洲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八⑩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已: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
(2)皆莫及也 及:
⑶绝好岑嘉州诗 绝: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
【答案】(1)也 (2)比得上(赶得上) (3)极(非常)(4)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可结合平时对这些词语意思的积累,结合选文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如:亦,当“也”讲,来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及,比得上,来自: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绝,极、非常,来自: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已,停止,来自: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答案】(1)我对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2)(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岑参)一个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甚,很;好,喜欢,爱好。(2)句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
9.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示例一: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读书可以为语言表达增光添彩。示例二:长久不读书就会让人变得世俗平庸,语言也缺乏味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甲】文阐述了人不读书的后果。因此,在谈启示时,可以从读书的危害和好处两个方面分析。如: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
10.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答案】陆游醉归后听孩子们诵读岑参诗。 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从“绝好岑嘉州诗”“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可以知道,陆游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每每喝醉了,让孩子们诵读陶渊明的诗,酒醒或熟睡后才停止。“绝好岑嘉州诗”“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甲】人不读书的话,就会在其中间产生世俗凡尘变得庸俗,对着镜子照就看到自己的面目很可怕,面目狰狞,和别人谈话也会索然无味,毫无生机。
【乙】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丙】我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岑参的诗。去山中时,每次喝醉回来,倚着胡床睡着时,就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到酒醒之后,或者睡熟之后,才停下。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只有他一个人(能与他们相比)。……宋孝宗乾道九年,山阴陆务观题写。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六】(2020·黑龙江绥化)阅读《何陋轩记》(节选),回答下列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shì):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皆以予自上国而往”中的“以”字是“用”的意思。
B.文中画横线句“将陋其地弗能居也”正确的停顿应为“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C.“予尝圃于丛棘之右”从文言句式上看是判断句。
D.“以信孔子之言”和“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都译为助词“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运用能力。A项,句中“以”是以为、认为的意;C项,“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是一个陈述句;D项,前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后一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
【答案】 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予,我。因,于是。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命名。
3.结合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概括选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是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的。(至少答出两方面)
【答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从“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和《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看出,居住环境优美;从“琴编图史”和《陋室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生活情趣高雅;从“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和《陋室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看出,交往人物不俗。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后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遮蔽它,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围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七】(2020·湖北黄石)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本句句意为: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依据句意应断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故选A。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项,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项,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故选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足下言何其谬也!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托之以仁。
【答案】(1)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谬,荒谬。(2)句中重点词语有:绥,安抚;托,体恤。此句子均是状语后置句。需要按照现代汉语正确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八】(2020·湖北江汉)文言文阅读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③。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ɡ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或至旰食 或王命急宣
B.会契丹犯边 多会于此
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康肃笑而遣之
【答案】B
【解析】A项,均是“有时”的意思;B项,适逢,正赶上/ 集会;C项,都是“那么”的意思;D项,都是代词;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 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意思是“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据此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故选C。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臣待罪宰相”中的“待罪”是官吏供职的谦词。故选B。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答案】(1)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2)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九】(2020·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理解句子的意思划分句子的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的成分划分句子的停顿。其中根据句意断句是关键。同时注意是否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辅助我们正确断句。本句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依据句意应断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后者是副词“更加”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以……为师”的意思,动词;后者是名词,军队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教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接受的意思;D项,前者是连词,来,表目的/后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 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和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如:认同,主要从现在受众对“传道受业解惑”的理解看来,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观点。无论是“传”“受(授)”还是“解”,主语都是教师,后来,开始倡导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为中心,所以又强调老师的专业性就是会教,事实上,“教学”真的在发生着变革,“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世界的支配作用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依然存在,但需要改变思维。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四川德阳)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依据句意可知:A.前者是年少的意思;后者是一会儿的意思;B.都是“只,只是”;C.前者是居住的意思;后者是停,过的意思;D.前者是自己的意思;后者是在,从的意思。故选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D项有误。“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
4.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答案】(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