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文异文的教学与测评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02: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异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异文作为一种古诗文中常见现象的存在,也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比较、辨析领会古人遣词用字的妙处。比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一题:

  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从版本上讲,“望南山”不为无据,汲古阁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见”字下有校勘记云“一作‘望’”,而《文选》《艺文类聚》录此诗亦均作“望南山”;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望”字执着刻意,是有心而为;“见”字从容自若,是无意得之,且与“悠然”相契,终胜“望”字一筹。

  对于初中生来说,单看这个“见”字,或许不容易体会其中的妙处,但引入异文“望”字作为比照对象,辨析二者在表意上的差别,“见”字之妙就不难领悟了。当然,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清人何焯就指出:“就一句而言,‘望’字诚不若‘见’字为近自然,然山气飞鸟皆望中所有,非复偶然见此也。‘悠然’二字从上‘心远’来。东坡之论不必附会。”[1]但终究不免强为之说。近世亦有主“望”字者,多在“南山”上下功夫,或以为象征寿考[2],或以为寓意丰收[3],但大都是故作新说,难以服众。

  

  还有一些异文,其优劣之别不像《饮酒》(其五)中的“见”“望”那样基本有定论,而是见仁见智,那么以此作为教学或测评的切入点,就更能锻炼或考查学生的审美甚至思维能力。

  与常见的“把A字换成B字好不好?为什么?”这种设问方式相比,引入不同版本的异文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因为前者的比较项常常是命题人虚拟出来的,这种虚拟大概率不会超越原文,因而学生思考和作答的方向就会相对单一;而后者则是一种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甚至本身就有争论,这样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王湾《次北固山下》,并命制了这样一道题: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命题者似乎有意在诗歌正文中使用了不太常见的“潮平两岸失”,而将更为人们熟悉的“潮平两岸阔”作为“别本”提供,可谓用心良苦,或许是希望借此打破“原文一定好,比较项一定不好”的思维定式。“失”与“阔”其实各有千秋:“失”字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甚至让人联想到《庄子·秋水》中描绘的“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情景;“阔”字则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因而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一横一纵两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此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将相关文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做合理的解释即可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异文都有文学上的辨析价值。比如上文所举白居易《卖炭翁》的“红纱”与“红绡”,辨析的意义就不大;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随君”与“随风”,就值得玩味一番。又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或作“万籁此俱寂”,辨析的意义就不大;而“初日照高林”或作“初日朗高林”,“曲径通幽处”或作“竹径通幽处”,就值得玩味一番。

  总之,异文的引入要精中求精,选择最值得涵泳品味的;价值不高的则不应涉及,以免徒增负担甚至扰乱视听。

  此外,教材所采作正文的文字,一般来说是相对较为通行的,广大师生接受程度较高的;至于艺术上的优劣,则可以见仁见智,教材所采未必就是最好的。如周敦颐《爱莲说》,教材依据的是《周敦颐集》(以光绪十三年贺瑞麟所编 《周子全书》为底本整理,中华书局1990年版),其中“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作“世人盛爱牡丹”。“甚”与“盛”相较,前者仅能表示程度,“甚爱”不过“很爱”“极爱”“非常爱”“特别爱”而已;而后者则除了同样能表示很深很高的程度之外,还有“繁盛”“旺盛”“隆重”“丰厚”“普遍”的意思,一个“盛”字甚至可以让人联想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围观追捧牡丹的盛大热烈场面,其内涵和给人的想象空间恐怕不是“甚”字所能比拟的。

  

  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前四句,我们熟悉的版本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版本也为教材所采用。但在各种版本的《文山集》中,该诗的前四句都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汤化先生指出,前者在诗歌艺术上远远不及后者[4];笔者亦曾撰文探讨这几处异文的版本源流、产生原因、表意效果等问题,结论是后者在版本可靠性和诗意表达上均更胜一筹[5]。特别是“落落”和“抛”:“落落”有“众多”义,“干戈落落”意即“战火频仍”,诗人自述其四年来轰轰烈烈的抗元经历,慷慨悲壮;作“寥落”则是哀叹兵力消耗殆尽,作为首联,悲观失落,气势全泄。而“抛”较之“飘”更有力,足见狂风之肆虐,以此形容时局之残酷、世变之剧烈,可谓恰如其分,作“飘”则让人联想起“枝上柳绵吹又少”之类,柔弱似小儿女语。当然,以上二例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广大师生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相比于一个明确的结论,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才是更为重要的。

  注释:

  [1]何焯.义门读书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932.

  [2]陶渊明.陶渊明集[M].王瑶,编注.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63.

  [3]董水龙.“悠然”见到的为什么必须是“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4]汤化.《过零丁洋》版本之疑[J].语文学习,2015(1).

  [5]陈恒舒.谈谈《过零丁洋》的几处异文[J].语文学习,2015(1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02:38:32 | 只看该作者
陈恒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2: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