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常常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以期在丰富孩子感性经验的同时,使孩子了解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常发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一准备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呢?通过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资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收集的一些文字材料很可能是家长一手包办的,孩子根本没有参与。有的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缺乏了解,认为多此一举,索性上网代替孩子找一些资料敷衍了事。其实,收集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它能为幼儿带来更为广阔的交流天地,产生与同伴分享的强烈愿望,真正体现自主性。如,在国庆节前,我动员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游览风景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收集有关明信片、照片、风景介绍图、门票等,以更好地配合“娃娃游中国”的主题活动。节后,很多孩子自豪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照片,介绍景点风光,讲述自己的游玩趣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有些家长只让孩子带来从网上下载的文字材料,孩子对这些景点一无所知,无法与同伴分享交流,在活动中显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别的孩子带来的快乐,孩子失去自主学习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享受不到亲子共同学习的快乐,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挫伤,收集资料的意义无从谈起。因此,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支持和配合是做好收集工作的必要前提。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孩子的生活的经验,使家长有的放矢。收集过于深奥,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料,幼儿不感兴趣,家长也无所适从,收集到的资料也无法实现与幼儿的互动。孩子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和激情。由此看出,幼儿对于贴近生活经验的、已感知过的事物有很强的收集欲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这样也使家长有明确的收集方向,更有效地收集资料。
第三,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资料的范畴。
蜻蜓点水式的收集,往往浪费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因此,在幼儿收集的资料中,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充分利用所收集的材料,为课程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