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争执,家长最好少介入。
首先,家长介入的作用有限。家长的介入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一个群体的结构是长期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外力很难去撬动它。孩子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的介入,意味孩子“不顺服”、“搬救兵”,这反而加剧了孩子之间的对抗,父母一离开,孩子更难处。
其次,矛盾既已产生,伤害也已发生,家长如果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还要展示给其他人看,让其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其实孩子自愈的能力很强,小伤小痛不算什么,说不定家长之间还在纠缠不清时,孩子自己已经和好如初了。
第三,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矛盾的双方由孩子扩大到家长,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
当然,有些事情家长也不能坐视不管,譬如孩子长期遭到同伴排斥,孩子总是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某些类型的冲突反复发生等等。这就需要家长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有一种呵护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也对别人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家长的介入应该主要在私下进行,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会让矛盾双方都情绪失常。家长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和孩子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教给他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次有益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