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课堂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02:4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文本写作时通过多个时间、多个地点、多个人物,描写了多件事情;行文层次巧妙,过渡自然,采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

  (二)教学价值分析

  1.语文要素的学习价值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是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的第一篇课文,本文存在多个时间、多个地点、多个人物,描写了多件事情这样的行文特点,让学生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是帮助其把握这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本课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体验方法为主,为后一篇课文《梅兰芳蓄须》教学中的实践方法、运用方法做直接铺垫,也为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开放性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做奠基。

  2.人文主题的学习价值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传递了封建帝王时代,饱经忧患,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家国情怀。本课则表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危难,中华不振时,少年如何将个人读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实现读书救国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当下的学生思考自己的读书目的是有深远意义的。

  (三)助学系统分析

  本课的助学系统主要包含注释一个,插图两张,课后习题三道。注释:介绍“奉天”地名在今天的具体所指。插图:一张为青年周恩来的肖像照,一张为周恩来的诗作《大江歌罢掉头东》的书法手稿背景图。插图与注释,有利于拉进伟人周恩来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消除陌生感,符合四年级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课后习题:共三部分,习题一默读课文,归纳概括,体现单元语文要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习题二通过查找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结合周恩来的诗作,寻找立志原因。习题三引导学生思考并写清楚自己读书的理由,感受人物的家国情怀,思考自身的行为原因。整体看三道习题都是紧紧围绕归纳、概括、查找、分析、写一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展开,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对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就更加清晰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事件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读课文,课前预习生字词,查阅当时历史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小白板。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开课紧扣要素,明确学习内容

  1.师出示单元导语,生齐读后交流。

  师: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2.师出示七单元课文,生关注单元语文要素。

  师:在这一个单元里,我们将在四单元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事件,进一步练习归纳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解题。

  走进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指课题,生读课题),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结合课前查资料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谈,营造学生学习本课的语境。)

  【设计意图:利用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带着任务走进课文。通过解题,感受本文的主要人物。】

  (二)学生读文,字词检查。

  1.出示课文内容,学生读标注的含有生字和难懂词语的五个部分。

  (1)随机请一名学生读第一部分。(1-4自然段)

  生读完后,问“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

  出示“门楣”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片进行理解。

  理解完后,全班齐读这一部分。

  (2)一生接着读第二部分。(8-9自然段)

  “此生”指的是哪个学生?(联系前文理解)

  “效”是什么意思?(扩词理解)

  师: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比较起来,为什么周恩来的读书志向格外受到魏校长赞赏呢?

  全班再读这两个自然段。

  (3)一生读第十一自然段。

  注意“淮”字的读音。

  全班齐读。

  (4)一生读第四部分。(12-14自然段)

  “疑惑不解”什么意思?面对周恩来的疑惑,伯父给他的答案是?(中华不振)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次“中华不振”,我们知道,课文里反复出来的词语,一定别有用意,大家在后面的学习中多加留意。

  (4)一生读第五部分。(16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读,正音“惩”、“轧”、“肇”、“斥”“慰”等字。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生字的检查和难懂词语的理解,疏通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既为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打下基础,又进行人文渗透。】

  (三)分清事情,练习概括几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情?

  2.学生默读完,想好了以后,师:想清楚写了几件事情的同学,把有几件事情的数字写在小白板上,还不清楚的同学打上一个问号。

  3.学生展示小白板。教师进行观察统计。

  4.(1)先问打问号的同学,原因是什么?教师记录。再问写数字3的同学?你说说是哪三件事?继续请3名写数字3的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请写其他数字的同学。也请他们发表观点。

  (2)如果问号不多,有少量的数字2,先问2的同学,讲了哪两件事?从哪里到哪里是一件。再问数字3的同学,讲了哪三件事?分别是从哪里到哪里?

  5.教师进行梳理:我发现刚才起来的同学说的事情各有不同,但是却有不约而同的一件事。这件事情讲的是?(请刚才发过言的同学说一遍)(第一件)为什么这件事情上大家没有异议呢?我们来看看。

  6.出示第一件事课文,圈画时间、地点、人物。这件事情之所以这么清楚,是因为它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看看右边这一部分,你能分清楚有几件事吗?赶紧试试。

  7.时间不清,地点不明,还是很难。怎么办呢?出示事件人物的PPT。师:在分清楚事情这件事上,除了依照时间、地点来划分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人物做同一件事情来划分。现在你们来摆一摆,哪些人物可以分在同一组?

  8.分清事情后,继续练习归纳每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简要)

  9.现在请大家把这三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人物多,说起来不连贯。)

  10.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个锦囊。出示单元导读页。读“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里,主要人物是?(周恩来),那我们来看第一件事情,换做主要人物周恩来干了什么,你会表达吗?

  根据学生表述,梳理出“周恩来立下读书志向。”板书

  “周恩来听说中华不振”“周恩来体会中华不振”板书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学情,循序渐进,顺势而导,划分清楚三件事并抓住单元语文要素归纳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02:43:08 | 只看该作者

(四)理清三件事情关系串联说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再次尝试用归纳好的板书进行全文主要内容的讲述。

  小组练习说,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到三件事情有联系上。

  2.出示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结尾部分,学生读,找到其中的因果联系。

  3.学生再次尝试把三件事情用因果关系的词语进行串联说全文主要内容。

  4.回扣单元导语,总结全文。

  正如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二岁的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19岁的周恩来则发出“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情,中年的他转战大江南北,立下赫赫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我们可敬可亲的周总理。他的故事,值得我们在下节课继续品味。

  【设计意图:呼应开课,形成闭环。从人文角度进一步拉近周恩来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