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示范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教学设计:拉德斯基进行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15:2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音乐欣赏 拉德斯基进行曲
湖北省武汉市武钢青青幼儿世界 :武晶晶

一、设计意图:
  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这次活动我大胆选取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历届新年音乐会中是必演曲目,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能够让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试图通过多种视听形式让幼儿始终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该乐曲ABA三段体结构特点、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愿意愉快的进行自我表达并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


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2、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体会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3、乐于运用身势大胆表现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日常活动中听过其他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有过观看军队队列表演视频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白纸、笔、图谱。

四、 活动过程: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跟随教师一同用动作表达感受。
  2、完整欣赏音乐,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提问:欣赏了这段乐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想到了什么。
  3、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名称、作者、创作背景并欣赏故事。
  4、通过音画结合,感受乐曲风格,熟悉了解乐曲ABA结构特点。
  5、鼓励幼儿用各种自己喜欢的身势动作表现音乐。
  幼儿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五、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在活动区中,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音乐内容。
  2、鼓励幼儿在了解乐曲的基础上,大胆创编舞蹈——小士兵并尝试分角色表演音乐。
  3、尝试根据乐器图谱进行打击乐合作演奏。


附:乐曲介绍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作者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但此曲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这里选用的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结束时《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录音片段,为管弦乐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时而轻快时而有力的走过大街(片段1)。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15:28:4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欣赏 拉德斯基进行曲 .zip (8.59 KB, 下载次数: 391)


打开微信关注幼儿成长园地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及各种资料。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幼儿成长园地”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youer698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youer698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17: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