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懂教材 用好教材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观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08:0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教师,读懂教材、理解教参、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应该是首先要掌握的基本功。在师徒相互听课活动中,我听取了一年级的《有几瓶牛奶》。

课堂重现: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两盒牛奶,10瓶装满一盒。左边一盒有9瓶,右边一盒有5瓶。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

    这位年轻的老师引导学生看情境图,找出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后,孩子们都喊起来“14瓶,14瓶!”孩子们为什么都能够马上算出来呢?  

    老师在这里没有继续追问孩子们的想法,直接又抛出问题,“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你算的过程吗?”我环视了教室一周,有的在扳手指头,因为老师说要用计数器拨,大多数孩子在用计算器拨,然而大多数孩子是直接在计数器上拨出14,没有过程。只有一个小女生尤其突出,她很快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珠子,再加5个,满了10,就在十位拨1个,个位拨4个。她表达得也不错,而其他孩子各自看各自的,根本不管上面这位小女生的回答。在我旁边的孩子没有计数器,一个人用小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

  

老师把这种拨珠子方法板书好,接着对孩子们说:“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9+5”注意一下,老师是说摆出这个算式。于是出现下图情景:



一节课结束,没有孩子能够接受老师说的“凑十法”。为什么孩子们经过整节课学习都还依然停留在自己刚开始的起点?课下我问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你怎么算9+5=?”他歪着头说:“我妈妈教我的!”

课后思考:

    一、读懂教材情景图,初步感知凑十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情景图呈现形式上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在这节课上,教材情景图渗透了“凑十法”的算理,把盒子装满就是10瓶,左边盒子缺1瓶,右边盒子缺5瓶。在观察情景图时,可以组织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方法。可以把9瓶凑成10瓶,也可以把5瓶凑成10瓶。因为没有充分读懂这个情景图,这个老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以至学生整节课学习后,也不知道“凑十法”干嘛用的。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理解算理

就本节课而言,9加几是学习“凑十法”的启始课,在本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面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和6加几”都是以本节课知识学习作为基础, 所以弄清这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教材情景图呈现特点遵循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依托具体情境,由直观图牛奶盒子情景图、小棒、计数器这样一条明线组织教学,小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直观模型,教材在探究算法时都是先借助小棒。摆小棒是为了建立10的概念,小棒一根只代表“1”,10根凑成一捆,渗透“满十进一”道理,体会“凑十法”思路;计数器较为抽象,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十位上的珠子一个代表10,还要懂得10个一是十,个位满了10,就在十位拨1个珠子。这个由小棒到计数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调换。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重难点

    这一单元是“加与减(二)”, 在在认识20以内的数、20以内不进位加法基础上学习“9加几”。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读懂了教学目标,明确了重难点,才能够明确本节课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算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的表面,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一下计算9+5可以借用这些学具来完成。

    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08:00:3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教师,读懂教材、理解教参、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应该是首先要掌握的基本功。在师徒相互听课活动中,我听取了一年级的《有几瓶牛奶》。
课堂重现: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两盒牛奶,10瓶装满一盒。左边一盒有9瓶,右边一盒有5瓶。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
    这位年轻的老师引导学生看情境图,找出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后,孩子们都喊起来“14瓶,14瓶!”孩子们为什么都能够马上算出来呢?  
    老师在这里没有继续追问孩子们的想法,直接又抛出问题,“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你算的过程吗?”我环视了教室一周,有的在扳手指头,因为老师说要用计数器拨,大多数孩子在用计算器拨,然而大多数孩子是直接在计数器上拨出14,没有过程。只有一个小女生尤其突出,她很快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珠子,再加5个,满了10,就在十位拨1个,个位拨4个。她表达得也不错,而其他孩子各自看各自的,根本不管上面这位小女生的回答。在我旁边的孩子没有计数器,一个人用小手指头一个一个地数。
  
老师把这种拨珠子方法板书好,接着对孩子们说:“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9+5”注意一下,老师是说摆出这个算式。于是出现下图情景:
一节课结束,没有孩子能够接受老师说的“凑十法”。为什么孩子们经过整节课学习都还依然停留在自己刚开始的起点?课下我问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你怎么算9+5=?”他歪着头说:“我妈妈教我的!”
课后思考:
    一、读懂教材情景图,初步感知凑十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情景图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情景图呈现形式上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在这节课上,教材情景图渗透了“凑十法”的算理,把盒子装满就是10瓶,左边盒子缺1瓶,右边盒子缺5瓶。在观察情景图时,可以组织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方法。可以把9瓶凑成10瓶,也可以把5瓶凑成10瓶。因为没有充分读懂这个情景图,这个老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以至学生整节课学习后,也不知道“凑十法”干嘛用的。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理解算理
就本节课而言,9加几是学习“凑十法”的启始课,在本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面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和6加几”都是以本节课知识学习作为基础, 所以弄清这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教材情景图呈现特点遵循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依托具体情境,由直观图牛奶盒子情景图、小棒、计数器这样一条明线组织教学,小棒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直观模型,教材在探究算法时都是先借助小棒。摆小棒是为了建立10的概念,小棒一根只代表“1”,10根凑成一捆,渗透“满十进一”道理,体会“凑十法”思路;计数器较为抽象,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十位上的珠子一个代表10,还要懂得10个一是十,个位满了10,就在十位拨1个珠子。这个由小棒到计数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调换。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重难点
    这一单元是“加与减(二)”, 在在认识20以内的数、20以内不进位加法基础上学习“9加几”。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读懂了教学目标,明确了重难点,才能够明确本节课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算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的表面,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一下计算9+5可以借用这些学具来完成。
    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3: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