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2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而编写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并运用信息,理解并认识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我国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第一个板块,从总体上明确了民族关系,即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个板块与第三个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第一课时的教学将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知道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身边也能接触到一些不同民族的同学,但仅限于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却不多,也不深入。基于此,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补充数据、资料、法律等内容,显得十分必要。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
2.初步感受各民族间的交往,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3.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
2.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如下六个活动。
活动一:歌曲导入,初步认识民族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民族。
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适时追问:这首歌中有一个数字反复出现,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56”这个数字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知道的民族,从而使学生明白: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的歌曲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认识到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活动二:分享交流,感受身边民族
此环节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分享交流:1.我们班都有哪些民族的同学?2.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民族的同胞?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交流,感受身边的民族。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主的分享交流中感受身边的民族情况,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民族是和谐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
活动三:调查阅读,了解少数民族含义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1.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上台分享展示研究成果:年级同学民族构成的情况。
2.结合学生分享的调查情况,教师相机提问:看了他们的调查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年级学生民族构成情况:汉族同学居多,其他民族的同学少。
3.紧接着,教师出示教材54页“民族比例饼状图”,追问:这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画出来的图,看了这张图,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年级和全国范围民族构成情况后,自然而然明白了“汉族人数多,其他民族人数少”这一普遍特点。
4.此时,教师请学生计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具体人数,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少数民族”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研究,结合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懂得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和谐大家庭中的一员,像兄弟姐妹一样,关系亲密无间。】
活动四:小组活动,感受民族分布
此环节主要围绕“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了解小组活动要求后,首先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包进行探究,资料包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探究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汇报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民族分布的特点,形成初步的认知。此时,教师相机播放有关民族分布的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辅助以资料包,让学生的小组活动有所依托,有话可言。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欣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的民族分布。】
活动五:数据分析,感受民族交融
此环节,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教材55页“活动园”中的资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数字的变化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阅读完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后,很容易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各民族、各地区间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需要引导学生再往下走一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这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探讨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思维的碰撞,因此,此处教师请学生进行同桌交流,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此时,教师再相机邀请班级中的少数民族同学交流自己对生活地区变化的感受,以及生活在现在这个地方的体验等,使话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其他学生也会在身边人的讲述中,逐步感受到身边民族交融的常态化。
【设计意图:民族交融是平时生活中的常态,学生是不会陌生的,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学生能更直观和深入地了解我国的民族交融情况,从而明白我国各民族间通过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活动六:宪法规定,保障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此环节主要围绕教材“相关链接”中宪法第四条规定展开。
首先,从学生自己说起:在你印象中,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明白:每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接着,出示宪法第四条规定,并提问:宪法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学
生自然而然会根据刚刚提及的,家庭成员间相互平等的关系,进行正向迁移,得出结论:虽然各民族人口数量不同,但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
宪法第四条规定所包含的内容不止于此。于是,教师适时追问:除了平等的民族关系之外,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与利益”这点上。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探究问题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民族平等以及国家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呢?与之前的小组活动步骤类似,学生在明确要求后进行分工,围绕“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
(1)学生交流过程中,当提及“民族区域自治”时,教师相机引导:目前,我国建立了哪些自治区?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读这五个自治区。
(2)教师相机补充资料:自治区相当于我们的省,除了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明白:国家重视民族平等,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共谋发展。
这几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当结合板书,进行课堂总结,在帮助学生梳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汇聚成一个大家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法治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学习,而是要融入课堂学习情境之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互动和活动情境,深入浅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地位与国家对民族交融的政策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