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对比
| | | 距今时间 | | | 地点 | | | 所在流域 | | | 房屋样式 | | | 种植作物 | | | 畜牧业 | | | 生产工具 | | | 手工业 | | 制作黑陶、玉器、乐器骨哨;懂得雕刻技术、使用天然漆等 |
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四、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蚩尤战败。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 炎帝(神农氏)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轩辕氏)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二、尧舜禹“禅让”——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是禅让制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大禹治水”的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第二单元 早起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四、西周的分封制(重点)(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五、西周的等级制----分封制:统治阶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六、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夏朝(发展)→商周时期(繁荣) 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3、制作工艺:泥范铸造法 4、代表性青铜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二、甲骨文 1、定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者:清朝官员王懿荣 3、地位:①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5、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6、有些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一、经济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王室衰微 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 1、原因:(1)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2)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 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4、影响:利: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 原因(1)任人唯贤:命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正确策略: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号令诸侯。 (3)自然条件:临海有渔盐之利,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 标志:葵丘会盟 6、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七雄方位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桂陵之战—魏(庞涓)、赵、齐(孙膑)—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魏(庞涓)、齐(孙膑)—减灶计 长平之战—秦(白起)、赵(赵括)—纸上谈兵
二、商鞅变法(重点) 1、背景:(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 (2)新型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政治)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都江堰 1、时间:战国时期 2、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3、地点:岷江 4、结构:渠首、灌溉网 5、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6、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