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2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结论: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探究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①担心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②认为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中国战则必败;

③认为国联会制裁日本;

④认为交出东北,可确保其他十八省的安全;

⑤根本原因:其代表和维护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始终是他的首要目标,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也要巩固自己的统治。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九一八事变与

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

地点

结果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一二·九运动爆发及影响

西安事变时间

经过

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同我守备队发生冲突。”以电报中这一伪造的情节为借口,日本发动了(A)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



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副标语。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D)

A.甲午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速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

3.俗话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但其中第二次合作是外力迫使的,这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C)

A.九一八事变以后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被迫接受联共抗日主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1:59 | 只看该作者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2.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科举制度废除的得失。

结论:科举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

【探究二】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结论:(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

(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创办新式学堂

停止科举考试

新式报刊的创办

商务印书馆

文学艺术的成就: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中国的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维新变法期间创办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A)

A.京师大学堂    B.经世学堂中学历

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

2.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A)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A)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

4.以下是鲁迅作品的是(C)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记》 D.《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1:44 | 只看该作者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 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此人是(A)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2.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C)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民国19年,在一位生活在南京的16岁男孩的生活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C)

A.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型 B.着中山装到学校去读书

C.在校见到老师行跪拜之礼 D.同学之间以“某君”相称

4.“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这一社会潮流出现的时期是(D)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1:31 | 只看该作者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结论: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是“内线作战”,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我军的目的是收复失地,巩固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我军由守转攻,属“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后,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结论: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内容及作用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三大战役概况及作用

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C)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中学历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2.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A)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 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B)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台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1:16 | 只看该作者
第23课 内战爆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

2.使学生了解、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通过学习解放区的自卫反击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格观

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教学难点】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展示图片:全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战争造成的衰败景象。

,延安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庆祝抗战胜利的游行  ,战争毁坏的城市

这时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进行国家建设。但是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再一次将中国人民推入了战争的深渊!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学习《内战爆发》。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重庆谈判

1.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2.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3.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2.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参加谈判?

结论:经过十四年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休养生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应努力去争取和平的实现;通过谈判,能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是有利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力争的;通过和平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以教育、团结人民,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国民党蒋介石。

【探究二】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结论: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 美国奉行冷战政策,支持反共。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内战爆发重庆谈判蒋介石目的

《双十协定》的签署

国民党发动内战全面内战开始标志

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



如图漫画的题目为《窃贼和他的老板》。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抢占、独占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发动反共内战。你认为支持他的“老板”是(A)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2.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B)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3.1945年8月到10月间,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关注点是(D)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4.据统计,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大小进攻达4 300多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00多处。材料主要反映了(A)

A.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1:02 | 只看该作者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七《保卫黄河》二段抗战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全民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二、中共七大
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2.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4)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痛击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坚持抗战
中共七大时间
内容
意义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C)
A.佟麟阁  B.赵登禹  C.李宗仁  D.彭德怀
2.如表汇总了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该组邮票意在强调(A)

纪念周年
枚数
内容
70
13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上海淞沪抗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台儿庄大战、延安革命、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等12个纪念馆
A.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B.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C.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
A.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D)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5.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D)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6.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D)
A.8月5日  B.8月10日  C.8月12日  D.8月15日

台湾光复
7.出现如图的场面是因为(D)
A.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8.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 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C)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下图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是(D)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国同革命运动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之一。以下是红色旅游重要景点的图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嘉兴游船 ,图二 遵义会址 ,图三 延安圣地
(1)根据图文信息,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与图三相关的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
(1)图一: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图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图三:中共七大;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①主要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8-9 08:30:42 | 只看该作者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一五师集中隐蔽在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的精锐部队板垣师团,一举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火炮2门,弹药300箱,长短枪1 000多支,机枪数十挺,掷弹筒20多个,战马100余匹, 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史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寇嚣张的气焰,驳斥了汉奸亲日派“抗战必亡”“战不如和”的谬论。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平型关大捷

1.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2.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根据地军民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3.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4.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什么是敌后战场?有哪些作用?

结论:敌后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在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华北抗日联军所创造的。它从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友军作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1941年挑起中国抗日的重担,上升为主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作用:第一,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战略基地和后方。它的存在和发展,增强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第三,为中国革命保存和扩大了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后来的新中国建设积累了政治、经济经验。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何建设得好?

结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不是简单的军事根据地,而是在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它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的执政经验,积累了打赢战争和行政管理的宝贵经验,也为日后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上的探索和创新,使抗日根据地成为具有强烈包容性和广泛代表性的抗日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个议行并列的政权体制,加强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促进了法制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改变了传统的乡村政治结构;践行“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更广泛的民主政治,提高了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实行“精兵简政”原则,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军队效能;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了党政关系,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这一系列政治建设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为日后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摸索和改革,使抗战军民有充实的后勤保障,通过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争取到广泛的群众支持。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原则,转变经济关系,既使农民获得了更多经济利益,鼓励了广大农民的抗战热情,又取得了开明士绅的支持,团结了抗战力量;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粉碎经济封锁,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培养的管理经济的干部都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敌后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时间

参战部队

意义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百团大战时间

领导者

主要目标

意义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下列四幅影视作品宣传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其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敌为主题的有(D)



  ①《地道战》  ②《血战台儿庄》 ③《铁道游击队》 ④《小兵张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中国军队是(C)

A.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B.陈毅指挥的新四军

C.林彪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 D.宋哲元指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

3.小明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1937年9月” “八路军”“第一次大捷”三个关键词,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A)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西安事变

4.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是1940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是(B)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A)

A.延安  B.瑞金  C.广州  D.重庆

6.请回答: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后者是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军队都属于国民政府的编制)。 ③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分若干战区;后者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④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的防御战为主;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抗战初期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后者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主要联系:①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为敌后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力条件。 ②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③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 ④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平型关战役。它是中国开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7.阅读下列材料:全民族筑起团结抗战的长城



电视剧《亮剑》中国,民党抗战将领楚云飞    电视剧《雪豹》中的八,路军抗战英雄周卫国   电视剧《中国地》中清风岭在,赵老嘎带领下全村抗日

(1)请举出三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并说出其各自的意义。

血战卢沟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三例即可)

(2)《亮剑》《雪豹》《中国地》三部电视剧中都能看到国共合作的影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有过哪两次重大合作?这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以及产生的结果(成果)分别是什么?

①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运动;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②实现原因:都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由中共首倡并促成的;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③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