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7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岭南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1课  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以“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表达吉祥如意主题的图案纹样。

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能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尝试组合表现一幅喜庆吉祥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创设“比较”情境,体验民间表达“吉祥”主题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尝试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纹样组合一幅画面。

3、情感:对民间吉祥图案纹样或色彩产生兴趣。收集民间吉祥的图案。

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 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 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 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和材料进行创造一幅有特色的民间作品?

(三)作业布置:

  能用适当的材料,运用具象与抽象的吉祥纹样和色彩组合一幅吉祥图案。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1. 作业评述:举办墙报,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 教师小结:对构图完整,画面有特点的学生进行表扬。

3. 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4. 课后思考题: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写成文字或画出草图,下节课带来。

第2课  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收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并进行归类。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能灵活运用民间吉祥的图案和色彩,尝试组合表现一幅喜庆吉祥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与同学一起到社区调查收集民间美术作

品,分析、整理、归类。与同学一起合作布置小展览。

4. 情感:对民间吉祥图案纹样或色彩产生兴趣。收集民间

吉祥的图案。

教学重点: 能描述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吉祥图案纹样、色彩特点等。

教学难点: 尝试对调查的作品标出相关知识及其表达的吉祥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喜庆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夸张、变形、概括、对称”等造型特点。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吉利话”想对方祝福引入,感知一些““吉利话与吉利画”的关系,了解和进行“谐音、寓意、或、象征”的联想。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知道和见到的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品。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和知道的哪些民间艺术品?

3.小组活动:讨论你所知道的民间艺术品,设计小组考察报告的格式。

(三)作业布置:

  能评述或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能填写考察报告,举办小展览。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1.作业评述:举办墙报,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2.教师小结:能评述或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能填写考察报告的学生进行表扬。

3.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4.课后思考题:寻找各种小植物,下节课带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7:19 | 只看该作者
第19课   我们的小“超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把本单元或本学期的作业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商品”②能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展具”。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观察与记忆时,设计商品、展具活动中,学会思考、构思与创作。②在模拟超市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礼貌用语。

3.情感:发展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与知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学会将本单元设计的“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设计。

教学难点:  能按照“商品”的需要,设计制作造型美观,实用的“展具”等立体造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各种个样的儿童超市。让学生体验体验超市与美术设计的关系。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你逛儿童超市时的感觉吗?进入本课创作主题:学会将本单元设计的“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设计。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能用什么方法画设计出一个“小商品”为“小超市”进行综合的展示。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小“小超市”中的各种小商品。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小组活动:讨论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设计一个展具。你能教师教你方法?设计出展具摆放你的小商品。

4.教师演示方法:①观察儿童超市、激发生活记忆,关注超市环境的设计。②根据商品的需要,设计适合用的“商品”“展台”“展柜”“展架”等平面、立体造型。③把本单元或本学期的作业设计为“商品”并进行装饰。④小超市开张了,如何服从工作安排,当好自己的角色。

(三)作业布置:

  能分组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展具。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创设情境(运用课件展示)

(二)继续欣赏的各种图片

1.把自己的展品、展具跟小组放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小超市。

  2. 小超市开张了,服从工作安排,当好自己的角色。

(三)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四)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2.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用礼貌用语,能创设小超市,小组合作,能介绍商品造型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7:06 | 只看该作者
第18课 我设计的童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一些服装知识。②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2.过程与方法:①在观察、联想和思考活动中,体会童服与美术造型、色彩搭配等关系。②在模仿服装与设计活动中,自由体会剪裁方法。③在探究设计与创作活动中,大胆想象、设计、创作与展示。

3.情感:①树立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②大胆进行创意变化,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

教学难点: 能选择适当的纸材,设计、裁剪、装饰一件(套)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进行观察、选择衣服与启发创作构思。如:①服装是商品的一种,商店的服装带有季节性。②用“模特”展示各种造型、色彩的童装,能让顾客整体观察。③知道童装要符合年龄,挑选的服装要适合自己,形状要美观、大方、颜色搭配要和谐对比,比例要协调等。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与感受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品评服装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设计意识。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设计怎样的童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感知服装商店和商品的概念,学习用审美的眼光挑选服装。(2)欣赏不同季节的童装,并根据服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的变化,发展创造性思维。③自主探究设计与剪裁方法。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喜欢什么衣服?适合什么季节?美在哪里?当你走进童装商店时,你是怎样挑选衣服的?哪件衣服适合自己?形状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合理(激发观察、想象、选择的兴趣)。

3.教师设计: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

4..小组活动:讨论: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件美观大方的童装。

5.选择与构思。能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设计一件对称、美观大方的童装,并选择适当的纸材,抓住童装的基本形进行创意设计变化,绘画或剪贴与众不同的童装。

6.创作表现。①构思。款式、对称与不对称、男装或女装、季节、上衣、裤子、背心、裙子。②选材。选择合适表现布质的纸材,如染纸、压平的瓦楞纸、挂历纸。③画图。根据衣服的基本形进行创意变化,如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衫衣,波浪纹衣领还是心形衣领等。④剪裁、粘贴。前、后幅重叠对折,再对称剪,再改变,前、后粘贴。⑤装饰。衣领、袖口、衫边、衫身等。

(三)作业布置:

  能选择适合的纸材设计装饰一件(套)对称或不对称的童装。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作业评价:外形美观、大方、色彩对比、醒目:有创意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6:47 | 只看该作者
第17课 可爱的童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帽子设计与生活应用的关系。②能用各种线条与色彩设计童帽的性质、装饰花纹。

2.过程与方法:①欣赏民间虎头帽、了解民间童帽设计的“禹意”。②了解现代款式多样,用料各异的童帽,感受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提高。③在创作与表现过程中、学会结合应用印象设计。

3.情感:①对帽子设计产生兴趣。②培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用线与色设计童帽的形状和装饰花纹。

教学难点: 能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线”设计表现不同质感、不同功能、不同款式的童帽。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童帽的好奇之情。①欣赏传统的童帽与现代的童帽,了解民间童帽设计的“禹意”,了解童帽设计与应用的关系。②尝试探究设计的方法。。③欣赏学生用线描手法设计的童帽。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见过或用过的童帽。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在欣赏虎头帽时能说一说有什么主要的特征?(2)你能用设计童帽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款式吗?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意想象:(1)童帽的基本形。有帽盖、帽花有具象形、抽象形的花纹变化等。(2)抓住基本形进行变化。帽盖有圆柱体、半球体、封顶与露顶的变化,(3)引导创作构思。①从季节、功能上进行创作构思:我设计的童帽是御寒、防晒、还是装饰或保护用?②从童帽的基本形进行创作构思:从帽盖、帽檐、帽耳、贸花中思考变化,创造与众不同的童帽。③从童帽的色彩、花纹进行创作构思:如具象形、抽象形的花纹、冷暖、明暗、深浅等对比色。

4..小组活动:讨论:了解童帽设计与应用的关系,感受不同材料、怒涛款式帽子不同的审美效果。

5.选择与构思。①从季节、功能上进行创作构思?②从童帽的基本形进行变化构思。③从童帽的色彩、花纹进行创作构思。

6.创作表现。①了解本课的作业要求。②分析童帽的设计步骤:构思:画出帽子的外形:尝试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先,表现童帽不同的。质感:与众不同。

(三)作业布置:

能用不同的线设计与表现不同的质感款式的童帽。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作业评价:外观美丽、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装饰花纹简练、有趣、线条流畅,用直线与曲线、粗细疏密的线:表现不同的质感款式的童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6:36 | 只看该作者
第16课:印染“花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尝试染纸设计制作过程,感知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②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来各种色彩对比的图案。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欣赏,了解印染艺术与生活应用的关系。②在尝试与探究中,体验不同的折叠、印染的技能,感受其图案形态的千变万化。③探究“辐射、平行、十字折染”的技巧,感受有目的地折叠、印染、提高设计的能力。④在想象创作中,灵活运用折叠、印染的方法,培养创造力。

3.情感:感受历史悠久的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产生传承与尝试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尝试“染纸”设计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放,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印染艺术品和学生作品。让学生了解印染艺术与生活应用的关系。①提供印染的生活用品,激发学生记忆与联想,如衣服、围巾、窗帘。②思考:这些图案纹样有什么共同特点(对称与不对称、图案色彩自然扩散)?

2.通过欣赏,感知我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①感受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启发设计构思。②体会扎染图案与蜡染图案不同的美感效果,启发创作思路。

3.尝试与探究:①自由尝试探讨“折法——对边折叠、对角折叠”、“染法——点染、浸染”的技能、体验不同的折叠、印染方法,感受其图案形态的千变万化。②探究尝试“辐射折染、十字折染”的折、染的技巧,感受有目的地折叠、印染,提高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探究的兴趣。

5. 探究设计与应用的关系。①讨论:怎样的图案才合适做床单、头巾、灯罩、花伞、桌布、窗帘、衣服用的花布图案。②尝试、体验:怎样的折叠、印染才能印染出对称、均齐不对称的图案纹样。③欣赏折法——染法——色彩运用。

5.想象创作。引导灵活运用这点、印染的方法,培养创造力。①思考:我设计的花布可以做什么用?②想象创作:纸材选择;折法选择:饿按法选择。

6.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印染的作品。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小组活动:讨论说一说对印染作品是怎样理解?你能用教师教你方法?染出画出一幅美丽的染纸作品吗?

4.教师演示方法:①折纸方法——对边折叠,对角折叠、平行折、放射折、对称折、不规则折。②捆扎——中间扎、两边扎③染方法——点染、浸染、捏染。

(三)作业布置:

  能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2.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用不同的折法、染法、印染出各种不同色彩对比的图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6:24 | 只看该作者
第15课 我的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图画日记的创作要素。②认识以组画的形式表现的能用图画日记:③能用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2.过程与方法:①在记忆观察模仿想象中激发学习兴趣。②在自主学习中,解决“如何选择我在一天中经历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③在创作中,尝试解决构图、粗细蔬密的线条的运用、图画日记的要素等问题。

3.情感:①学会选择、取舍、储存各种美好的记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记忆,能用线条和组画形式表现一天经历的趣事

教学难点:  能把事情发生时“我”与周围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等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①激发记忆思维。按时间顺序(早上、课间、课中)。②构图。三张画面中,小作者怎样安排“我”与周围的人物在画中的位置(主题突出)。③小作者是怎样运用线条表现“我”与周围的人物的表情、动态、环境(如粗细疏密的线条、“高兴、生气、开心”等表情、动态)。④小作者怎样以组画形式,表现图画日记“我的一天”(复习图画日记的要素:画面、文字、天气、日期)。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一天的事。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表现“一天”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踩高跷、放风筝、养鸟等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2)表现“一天”的神情、动态,描绘我跟周围的环境。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回忆一天中的两三件事,然后做动作,让同学猜“我”一天中的三件事(激发观察、想象、选择的兴趣)。

3.提供“早上、课间、课中”的学生作品,自主解决“如何选择我在一天经历的趣事、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

4..小组活动:讨论:小作者分别选择了一天中的哪三件事?是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吗?讨论:小作者如何根据“我的一天”选择内容,组成三张画面(构图、运用粗细疏密的线条、画面、文字、天气、日期要素)。

4. 选择与构思。①选择。在我的一天中,选择什么时间、什么事情最能抒发自己的情感?②构思。怎样构图,才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运用什么线条表现?怎样处理好土画日记的四要素。

5. 创作表现。①构图“按时间顺安排2——3幅画面,将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并进行适当的配置。②画面线条处理:尝试处理画面的粗细疏密的线条,使画面更美丽。③思考表现:画面什么地方写上文字、天气、日期才合适、美观。

(三)作业布置:

  能用线条和组合形式把我与周围人物的的神情、动态、环境等表现出来。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作业评价:能选择能抒发自己情感的事:线条流畅,有粗细疏密:画面与文字安排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00:16:01 | 只看该作者
第13课   千姿百态的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树木的千姿白态。学习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树木或树林。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记忆中,激发表现情感。在临摹与体验中,了解树与树林的画法。自主学习、构思、大胆表现。

3.情感:喜欢画树:激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树木或树林。

教学难点: 能创意运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有特色的树或树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从多媒体课件中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树木或树林。

2.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你知道的中国写意画的方法吗?进入本课创作主题:用中国写意画的方法画出千姿百态的树。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你用临摹的方法画出千姿百态的树。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大师的作品。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小组活动:讨论说一说理解大师们的作品?你能教师教你方法?画出一幅千姿百态的树。

4.教师演示方法:①枝干的画法——先画前面,再画后面,注意粗细变化。树干、长枝用重墨,小枝用淡墨,前面用用浓墨,后面用淡墨。②点叶——要根据叶形象用笔。如画针、竹叶时,可以用尖笔,中峰画:用梅花点、胡椒点画树叶时,可用秃笔:画阔叶时,用侧峰、破笔点去画。关键是要注意树叶的排列参差错落,有梳有密,点叶的墨色要注意浓、淡、干、湿的变化。

(三)作业布置:

  能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有特色的树或树林。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创设情境(运用课件展示)

(二)继续欣赏的各种图片

1.复习笔墨技法。学生练习:点、染、勾、檫的技法:浓、淡、干、湿、焦等墨色。

  2.能用语言描述树木的千姿百态,能用中国画写意技法表现树木或树林。

(三)学生继续完成作业

(四)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2.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1.教师小结:能用写意画的方法表现树林的变化、快乐的场景及色彩的特征。

2.课后拓展:设问: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特别美的地方在哪里?



第14课 我的第一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结构特点。②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和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我的第一次”。

2.过程与方法:①在记忆—联想中,大胆想同学描述自己“第一次”经历时的神情、动态。②在欣赏与构思中,探讨表现手法。③在观察与临摹中,体验画家简练、夸张的艺术手法。④在构思与创作中,运用图画日记的表现形式和结构要素进行创作。

3.情感:①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②自由获得身心的和谐,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大胆表现“我的第一次”发生的事。

教学难点: 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我的第一次”经历时的神情、动态。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记忆和联想思维,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①激发记忆思维。教师取出有关“我的第一次”的照片或日记,想学生讲述自己的“第一次”经历的故事,特别是描述自己当时的神情、动态,激发学生对自我、生活、社会、自然的感受。②激发联想思维。听声音联想:如歌声、踢足球、炒菜声、大叫声、闹钟声等等:观看场景联想: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场景。

2.欣赏作品,激发构思、探讨表现手法。让学生能用语言说出自己第一次的事。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问提出要求:(1)表现“第一次”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踩高跷、放风筝、养鸟等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2)表现“第一次”的神情、动态,描绘我在“第一次”尝试中的表情。

4.板书课题:

一边板书一边让学生打开课本,并认真阅读课文内容。

(二)教授新课:

1.观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

2.问:在欣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我的第一次?如何成功、失败、难过、惊恐、后悔、惊心动魄、可笑等动作和表情。

3.小组活动:讨论通过欣赏后,你把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说出来,与全组共欣赏。

(三)作业布置:

  能用图画日记的形式,画出我难忘的第一次,表现我的神情、动态。

(四)巡视辅导: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讲评。

(五)结果:

作业评述:展示全班作品,让学生自评优秀作品。

教师小结:能凭记忆想象、大胆尝试表现的作品进行表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