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经磨练,总会修成正果——评吴旻老师的公开课《河中石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2 00:4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5月10日,本人有幸参加了迎江区初中语文“三定备课”教研活动,活动中,本人更有幸观摩了十四中吴旻老师执教的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河中石兽》。一节课下来,本人感慨良多,现概括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1、 块状教学,彰显大气

对于“块状教学”目前有两种理解:(1)“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通俗地讲就是将课文分成相对独立的几大部分,教学时依照一定顺序将几部分内容分块进行。这种范式相对于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僵死模式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集中的训练。但是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仍旧没有脱离情节分析的旧窠。(2)“板块”在语文教学中,由听说读写四大言语能力为组织线索,相对集中的对某一能力进行实践,同时利用问题情境统领整体。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以整体角度着眼,又从某一语文素养着手进行的,可以有效避免陷入情节分析的泥潭。

本课教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触摸到吴旻老师课堂板块的构成:(1)故事导入,介绍作者;(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探究文本,寻找真理;(4)跳读文本,感受风格;(5)品读文本,收获真理。五大板块都以不同形式的读为主要武器,说、译紧密附着,渗透其中。这样一来,整个教学流程既相对独立,又整体推进。几乎每一次言语实践都在前一次基础上不断提升要求,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勇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不是按照人物出场的先后来分析,而是以分析老河兵形象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和语气来分析,再加上学生画图的辅助,老河兵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倒过来分析讲学家和寺僧的形象,一切就显得水到渠成,了然无痕。

2、驾驭课堂,尽显底气。

无论是课堂开头故事的导入,还是以问题设计推进课堂的教学;无论是文言特殊句式的梳理,还是人物(特别是老河兵)语言的分析;也无论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还是恰到好处对学生的点引,吴老师那扎实的教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方法,亲切的教态语言,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难怪,教研室刘东生主任称赞这节课“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彩!”

3、问题导向,很接地气。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吴旻老师非常注重“朗读”这一文言文教学的法宝,让学生“自由泛读——课堂示读——互相评读——集体朗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自己把握朗读节奏、掌握词句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学生,课中有学生”。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中,吴老师抛出了问题:“故事中写了哪几位主要人物?又是谁最终找到了石兽?理由是什么?”将故事中“正面人物”先亮出来并简要赏析,这样老河兵这一形象就能扎根于学生心中,而讲学家等“反面人物”面目也就自然而然被学生所认知了。再比如,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段话的含义,老师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画图这一形象化的手段来达到理解的目的,虽然七年级的学生对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根本不了解。当“博学多识”讲学家的一套理论被“众服为确论”时,老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时,就结合了“绿豆能健身”、“大蒜治百病”的流行说法,是“逗你玩”和“算你狠”的伎俩,自然的引出了“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的观点,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会句子的含义。另外,课堂上,吴老师那极富亲和力的微笑,那极具感召力的语言,那时常走到学生身边的身影,无不显现出一个教学行家的风采。

4、不断进取,彰显锐气。本次迎江区初中语文三定备课教研活动中,吴旻老师执教了公开课《河中石兽》。课堂上,吴老师那精巧地教学设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体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互动关系,再一次展现了迎江区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这几年,迎江区教育局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个实践教学理念、锻炼自我、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和成长,切实提高了本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吴旻老师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在平时,只要有机会,吴老师绝不放弃任何磨练自己的机会,无论是市区公开课,还是区校展示课,吴老师都主动请缨,精心准备,勇于请教,不断反思,教学水平也呈直线上升。从四年前的《马说》,到两年前的《出师表》再到现在的《河中石兽》,可以说,吴老师的教学水平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照这样下去,若干年后,我们坚信,迎江区定会出现更多的像于漪、李吉林、李庾楠、窦桂梅等一批实力派的名教师。不信?咱们拭目以待!

当然,吴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也存在着些许的瑕疵,比如教师在梳理归纳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沉入河中位置的界定时,只分析了寺僧认定石兽在河流的下游、讲学家认为石兽淹埋于河流的原址以及老河兵认为在河流的上游等三种情况,而忽略了寺僧刚开始的观点,即石兽停留在原址,这从“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一句就可以看出。再比如,老师在分析讲学家、老河兵等关于石兽的具体位置时,最好能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二”来进行,因为此道题引用资料说明“铁牛”没入河中而位置却没有发生变化的事实,说明“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对课文产生疑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瑕不掩瑜,总体来看,吴旻老师这节公开课仍不失为为我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示范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23: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