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
观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在自然条件下,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对于科学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是三课时内容,第一课《科学真有趣》,第二课《袋子里面有什么》,第三课《相同与不同》。《袋子里面有什么》是人教版科学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二课,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承担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
观察是科学学习开始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要进行观察就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只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认真、有序的观察才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感觉器官可以帮我们进行观察、辨识物体。
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这些浓厚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学生对于感觉器官并不陌生,但是这种熟悉是不系统的、不规范的、模糊的认识,如何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梳理、规范,这也是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核桃、海绵、铃铛、香薰蜡烛,袋子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铅笔;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认识人体有五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使人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2、知道观察法是认识周围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知道感觉器官是帮助我们观察的器官。
3、具有安全有序地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意识。
4、能够认真地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