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泉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泉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2、规范、美观的写字。品析词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有关泉水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你见过泉水吗?你见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指名讲
  2、师:是啊,丁冬的泉水多么美妙呀!但是你们知道泉水是从哪来的吗?
  3、板书课题   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泉水从哪来?最后又到哪去了?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并把它画下来。
  3、师出示生词认读。
  出示:一股清泉 石缝 瓦罐 水塔 杜鹃 清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6、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7、齐读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的字,
师: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学习——全班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出示骨、鹃、股、脆
师: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塔:右下是合,中间的横短不能少。
  泉: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脆:右下是横折钩,竖弯钩,不要写成巳。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泉水》教学反思2





课文以欢快的笔调写了泉水从石缝流出到汇入大海的一路见闻,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表现了泉水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本文在写作特色上,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感。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

上完本课,本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但这仅仅是从作业情况来拟定的自己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能完成该掌握的学习目标。字、词、句的认读与书写,能感悟到以拟人的手法的美感。能进入色以欢快甜美的感觉读出泉水的四次说话。不足的是对文中有些词语理解不是很明白。如“天然水塔”(意思“天然”指不是人工制作的,而整个意思指的是泉眼,即文中说的流出泉水的石缝。)“老实说,我也没见过“水塔”只是从词曲中了解了意思。为了更准确的弄清“水塔”是什么样的。星期六,我和家人特到一个大水库去看了看。“水塔”就是自来水设备中增高水压力的装置,是一种高耸的塔状构筑物,顶端有一个大水箱,箱内储水。)

本人对本课的都认真反思过,弥补过,与学生共渡难关,我自认为教学思想并不盲目。

一、课堂中以读为本,更多地给予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引导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让学生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并且随时调整,以学生能接受为标准。教学时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尽相同,则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富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代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鼓励学生在说话写话时如何做到用词准确?课文在写泉水中特点时,同样是写泉水的流淌,先后用了“流进”“流过”“穿过”四个词语,不但注意了变化,而且用词准确。(这里本人将文本知识点“准确运用动词”结合学生说话、写话的启发示引导。怎样能在使用中提高准确用词的能力。)

1、平时多读书,读报、多留心别人怎样准确用词,还可以多记些词语,到时候回忆起来使用。

2、平时说话,回答问题时,从自己积累的词语中选用一些新词来用。多用不仅可以在使用中学习准确用词,还可以加强记忆。

3、使用词语时要多动脑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中选用最准确。

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作为老师不可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重要的环节,本人非常重视。这篇课文很美,内容浅显、描绘的画面却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韵律的美感。在引导读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泽像清泉那样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泉水的几次说话要用轻松,自豪的语气来读。为了读中求乐,“引读、分角色读、合作读、配乐听读”是本人在本课中引导朗读的一个特色,学生很快乐。

三、写字教学是二年级教学重点。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师生互评、生生互相评、并重点授之写字的方法。(老师的范写尤其重要,让学生亲临老师书写的快乐,或许真能直到“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运笔方式与情感流露,使学生有渴望试写的感觉,其实写好字是一种语文修养。

四、想象拓展环节,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泉水的奉献精神。(这首儿歌是泉水流经大海的过程:泉水——小溪——江河——海洋。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读问句时,要用惊奇、上扬的语调来读,读答句时,要用欢快、自豪的语气来读。小组合作,表演、能背更好。)

总之,“一路奉献、一路幸福、一路快乐”在生活中去尝试。“语文”不是要老师教会某一课,是要老师激发学生怎样去喜欢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似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洒下一路爱心,让我们感受到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
课文生字新词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有几个补白的地方如学了第二段之后,说说姑娘会怎么说,学生说的很是出彩。
特别是学了课文后你应该学习泉水的什么品质:一生说:我们要学习泉水助人为乐见爱心,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你们想怎么读呢?谁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

  二、读文感悟

  1、快速读第一自然段

  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得出: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②先自己练习一下吧。

  ③指名读,谁能说一说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2、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轻声读第二——五自然段,把答案画在书上。

  学生边读边画。

  ① 你读懂了什么?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② 谁有不明白的问题?

  ③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

  ④ 想象: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

  泉水流到,它看见了,泉水说:。

  3、自由读六、七自然段,练习填空:

  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互相问候:()。他们互相约定()。

  三、总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泉水

                        山腰  姐姐  多

                        平地  杜鹃花 清

                        果园  果树  甜

                        山谷  画眉鸟 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17: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