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以前,师傅指导我们上课,首先必问的一句话就是:“这节课你准备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
现在想想,这真是一句振聋发聩的问话。当今的数学教学,要说思想、理念、技术、境界,那可早非十几年前能比。但是,最为基础的儿童学习心理却几乎难寻踪影。
儿童心理的丢失,仅是冰山显露的一角。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意蕴:过于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偏离、弱势群体(儿童)权利的丢失……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思想和灵魂的必然拷问。
师傅是研究儿童数学学习心理的专家,是这方面理论与实践并进取得丰硕成果的集大成者,他对儿童学习 心理的探索成为我们数学教育的一笔重要的财富。这笔财富是他带着徒弟们一字一句地抠读学习心理学著作的结果,是他长期在教学一线不断探索总结的结果。
我和师傅相处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师傅他对儿童学习心理的追求、解读、运用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
师傅说:“要想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儿童。”
还原成儿童,就是要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兴趣爱好……师傅在这方面可真是做足了工夫。
师傅曾经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是我们这个园林学校里最典雅的晚香阁。四周绿树成荫、假山林立。一到课间,这间办公室就成了热闹非凡的“鸟语林”。一群孩子围在他们的“导护老师”周围叽叽喳喳、又说又笑——孩子们还不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是令全校所有老师景仰的“导师”,而不是什么护送路队的“导护老师”——反正,他们觉得这里好玩,有意思。
我曾好几次看到有孩子将师傅茶杯里的水弄泼在桌上的,有将师傅刚刚誊写好的稿纸撕坏了的,还有袋子里的小石子将玻璃茶几磕坏的。而师傅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那样继续和孩子们交流。“他们是我的嘉宾,是给我作贡献来的,我咋能吓唬他们?感谢都来不及呢!”师傅如是解释。
后来我也慢慢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哦,原来和孩子在一起交流其实就是备课呀。孩子们究竟喜欢什么、他们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他们能理解些什么、哪些教学方式是他们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的,都得和孩子不断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啊。而要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必须在孩子们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达成。一旦老师的用意成了“司马昭之心”,那就偏离走进儿童的本来意义,交流也就失去价值了。
师傅很喜欢和我聊天,倒不是我多有才学,多么有天赋,而是我“有点童心”。他说:仅凭拥有童心这一点,我将来会有一点出息。我知道,这是师傅在鼓励我,自己其实还差得远哪。但是,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师傅这么一说,我也像小孩子一样来了人来疯,逮住师傅就问问题,俨然自己真有了点“出息”那样。
那时,我们每个星期三晚上都由师傅组织大家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每次研讨我都要问出许多问题。师傅说:“爱提问题的人一定是爱动脑筋的人,大家都要向王俊学习。”用成人的思维来看,师傅的这句表扬是蛮“可爱”的,但我们当时听了都觉得很自然,因为我们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等同为一个儿童,都认可了这种单纯的思维方式。
研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我问的问题师傅答不上来的情况。其实每当这样的问题脱口而出的时候,我都后悔得不得了,心想这回又要给师傅造成难堪了。可是师傅每次非但不生气,还会“变本加厉”地表扬我:“王俊有本事;问一些我答不上来的问题,大家真的要好好向他学习。”;现在,当我静下心来,发现师傅当年对我“一根杆子戳到底”的态度,其实是跟他整个的教育教学思想分不开的。因为欣赏儿童心理特征,所以偏向于喜欢和我这个带点“孩子气”的人打交道。因为了解学习心理跟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我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