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相交线、平行线检测题同步练习及答案word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21:4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套人教版初中数学配套课时练同步练习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表格、公式、特殊符号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到本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压缩文件附件使用!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文件预览:
扶沟县2010—2011学年度下期七年级5.1《相交线、平行线》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如图( 1)所示,同位角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2.下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    B.    C.    D.                           
    3 .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以是(    )
A.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B.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 次向右拐40°
C.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140°
D.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4.如图(2)所示, ∥ ,AB⊥ ,∠ABC=130°,那么∠α的度数为(   )
  A.60°     B.50°    C.40°    D.30°
  二、填空题:
1.如图(3)所示,已知∠AOB=50°,PC∥OB,PD平分∠OPC,则∠APC=      °,∠PDO=       °  
    2.如图(4)所示,OP∥QR∥ST,若∠2=110°,∠3=12 0°,则 ∠1=     。
3.如图(5)BC⊥ED于点M,∠A=27°,∠D= 20°,则∠B=    °,∠ACB=     °
4.如图(6),DE⊥AB,EF∥AC,∠A=35°,求∠DEF的度数。

5.如图 (7),已知AB∥CD,∠AEC=       。
  6.如图,每一个图形 都是由小三角形“△”拼成的:
       ……
⑴       ⑵     ⑶         ⑷          
   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     个小三角形,第n个图形需要   个小三角形。
三、解答题:
1、如图 所示,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OF=3∠FOB,∠AOC=90°,求∠EOC的度数。
2、数学课上,老师挂出小黑板,两个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图中有对顶角和邻补角?请你把图中所有的对顶角和邻补角都写出来。
3、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一共有两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那么三条直线、四条直线,甚至是几条直线交于一点或两两相交有多少对对顶 角和邻补角?请动手操作,观察填表,并归纳。
   ①         ②               ③
(1)请观察上图并填写下表:
图形编号        ①        ②        ③        ……
对顶角的对数                               
邻补角的对数                               
(2)若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共有多少对对顶角?共 有多少对邻补角?
4、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求∠CBD的度数。

参考答案:一、1、A   2、D   3、B   4、C
二、1、50°   2、50°   3、43° 110°   4、125°       5、∠A+∠C     6、100  n2
三、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21:43:45 | 只看该作者
下载链接 5.1 相交线、平行线 检测题.rar (24.63 KB, 下载次数: 598)
    打开微信,扫描上面二维码添加公众号“czwkzy”,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   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已关注,请进入“初中微课资源”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所有教学资源,免费、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10 0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