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在阅读教育大师中领悟教育真谛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20-2-13 07:51
标题:
在阅读教育大师中领悟教育真谛
《教师第一课》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这些耳熟能详的,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杜威这些停留在教科书中的,还有裴斯泰洛齐和蒙台梭利,第一次知道名字的。细细阅读,认真琢磨,一路读来,仿佛途经几个世纪,享受着一场场教育的饕餮盛宴。
读大师人生,坎坷造就不凡。三岁丧父的孔子,远走他乡,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为实现人生抱负,他发愤读书,因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开创了中国私学之先河;少年丧失父母的夸美纽斯,在壮年又体味了丧妻失子的巨大哀痛,常年流亡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写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鸿篇巨著《大教学论》;十岁时遂成孤儿的卢梭,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依然写出了教育史上的丰碑巨作《爱弥尔》;五岁时就失去父亲的裴斯泰洛齐,靠母亲和女仆抚养成人,却怀着“拯救农村,教育救民”的理想,在“新庄”开办孤儿院,实现了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梦想。这些教育巨匠,人生波折,命运多舛,但生活的坎坷并未让他们消极沉沦,愤世嫉俗,他们的心中依然有阳光,有信仰。正是逆境,才造就了大师,正是有了和常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才愈加向上。
读大师著作,明确前行方向。人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爱弥尔》的核心主张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而因势利导,必须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不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因为儿童的天性足够完备和崇高,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蒙台梭利也有类似的观点:儿童在“工作”中发展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和帮助儿童发现自己。让儿童自由地工作,才是真正的解放和造就儿童。回眸自己的教育日常,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学生设计好一切,往往嘴里说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却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设想的道路往前走,一旦学生脱离了轨道,就用命令的语气去发号施令,轻者训诫教育,就如《论语》中提到的“叨陪鲤对”,重者迁怒学生。静心思考,学生是什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喜怒哀乐,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个体,十几岁的年龄正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年龄,蒙台梭利说的好,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充当儿童内在自然发展规律的仆人”,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读大师思想,体会大爱情怀。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观,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各国,且大多数是民间百姓子弟。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后的陶行知意识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绝大多数民众得不到教育,就把精力放在推动乡村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平民教育活动。中国的教育大师是这样,外国的教育大师也是如此。柏拉图提出教育应该向全体市民开放,而著名的帕夫雷什中学也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这些教育先驱,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教育是平等的,一个人的身份无论高贵还是低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博爱的,无论你天资聪颖,还是行事愚钝,我们都应一视同仁,用耐心,细心去呵护每一个心灵。教育就是要消除彼此的差距,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向上向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为人师者,我们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纯洁,纯粹,过一种完整的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孩子才能体验到成长的欢乐和幸福。
九位教育大师,穷其一生来研究教育,克服万千艰险救助于贫弱,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教育的热爱却是一脉相承的。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四年前,还是一个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心怀梦想,充满期待……
走进大师的人生,阅读大师的著作,让自己成为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教育者。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