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灯笼》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12: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灯笼》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作者通过细数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当头的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思绪万千。

学习目标:

1.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

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难点: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关于周庄灯笼的照片的照片,说明照片的来源,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板书课题)下面大家齐读目标

 接下来先了解一下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至于我们生活生活中,你对灯笼灯笼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说)

师过渡语:其实灯笼还有它悠久的历史。(课件展示,学生快速了解相关内容)

灯笼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抗日时期,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可见灯笼的意义非同凡响。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那么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扫清一写字词障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     )   司马懿(     ) 幽悄(     )  争讼(     )

裴公(     )   斡旋(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霍骠姚(     )

2、注意课下注释的词语

斡 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 :幽深寂静。

(学生完成后,教师补充强调)

一、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哪些事?

(学生先速读课文独立思考后班内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

明确:以灯笼为线索,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三、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范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 度来抒写 灯笼。

四、合作探究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在这里大家先了解一下《灯笼》的写作背景。(课件展示)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交流点拨:所以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 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回忆主题的文章。.

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 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 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

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形散而神不散

线索:灯笼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1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