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知道热能在固体中传递。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在固体中传递,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课前准备
不锈钢杯6个、塑料杯6个、两只装满开水的暖壶;细长铜丝、细长铁丝、玻璃棒、细木棒、橡胶棒各6根,铁架台、酒精灯、瓷勺、小铁片、玻璃板、火柴、试管夹、凡士林、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实验材料,你认识吗?(认识)是什么?(铜丝)对!是铜丝。来,你来摸一摸这铜丝是凉的还是热的?
生:凉的
师:(举酒精灯)这是什么?
生:酒精灯。
师:会用吗?
生:会用。
师:现在老师把酒精灯点燃,给铜丝加热。因为酒精易挥发、易燃,所以,使用酒精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碰倒酒精灯,以免失火。
用完酒精灯后,能不能用嘴去吹灭?
生:不能。
师:对,要用灯帽盖灭,并且要盖两次。
师:来,你们俩个再上来摸一摸。(用手指铜丝的另一头),手有什么感觉?
生:铜丝热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老师加热的是铜丝的这一端,为什么另一端也热了?
(评:开门见山的导入,自然的切入问题,让学生直观的摸一摸,感受一下,然后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全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
师:好,你来说一说。
生:热从那一头传到这一头了。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生:铜丝能传热……
师:既然,热能从铜丝这种固体的一端传到另一端。那么,热能不能在其它固体中传递呢?
师: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热能在其他固体中传递。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我认为热不能在其它固体中传递。
师:噢,有不同的意见了。还有谁要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可能有一些固体能传递热,有一些固体不能传递热。
师:(猜测所有可能以后)刚才呢,只是我们的猜测。那么,要想知道热究竟能不能在其它固体中传递,你有什么办法?
生:找一些材料来试一试。(做实验)
师:看来,大家都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评:在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可这并不是我们科学学习的结论。所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说明问题,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举材料:铁片、铁丝、玻璃片、不锈钢的盘子、瓷勺、蜡、凡士林,这是什么?
生:铁片
师:对!(是的,)这个呢?……
师: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熔化。
科学实验离不开材料。教师要精心选择,并在最合适的时机提供给学生,以期实验取得最佳效果
师:材料我们都认识了,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固体能不能传递热。
生:能
师:声音不太响亮,对自己没有信心吗?能不能?
生:能!
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实验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
师:老师看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一定是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最棒!
师:好,你们小组先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想研究热能不能在铁丝中传递,我们打算把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火柴杆用凡士林粘在铁丝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铁丝上的火柴杆就会掉下来。说明铁丝能传递热。
师:你们准备用酒精灯加热铁丝的什么地方?
生:加热铁丝的一端。
师:加热后铁丝上的火柴杆为什么会掉下来?
生:因为凡士林遇热会熔化,所以火柴杆就掉下来了。
师: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充分利用了凡士林的特点,非常好!
师: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生2:我们小组想研究热能不能在不锈钢的盘子中传递,
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们准备在这个盘子中放一块蜡,然后用酒精灯给盘子加热。
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蜡会熔化。
师:如果蜡熔化了,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不锈钢盘子能传递热。
师:想到了蜡遇热也会熔化这个特点,很善于思考!
师:来,你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生3:我们小组想研究热能不能在玻璃中传递?也是在玻璃上放一块蜡,然后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我们猜测蜡会熔化。
师:如果蜡熔化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玻璃也能传递热。
师:(点头)不错!还有哪一个小组要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设计的?
生4:我们小组想研究热能不能在瓷勺中传递,我们准备在瓷勺中放入一点凡士林,然后用酒精灯给瓷勺加热,如果瓷勺中的凡士林熔化了,就说明瓷勺能传递热。
师:第4小组要研究瓷勺能不能传递热,也很好!第5小组呢,你们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生5:我们小组要研究的是铁片能不能传递热。我们先把铁片弄湿,然后,再用酒精灯给铁片加热。我们想,铁片上的水会变干。
师:如果铁片上的水变干了,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铁片能传递热。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认为大家设计的实验都很精彩,特别是第5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实验时想到了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水受热会蒸发。很有创造性!
师:下面,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到前面的材料区选取材料,回去后赶快实验,看看哪个小组做实验最认真!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
(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设计试验并亲手去做实验证明热传导的性质和特点。从实验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实验过程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都是学生完成的,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坐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这些现象又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固体能传递热(板书)。
活动二:
师: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杯子,谁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不锈钢的和塑料的)现在我把这两个杯子同时倒满热水,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这两个杯子,你的手有感觉?
师:(边倒水,边说)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仔细体会。(两个杯子都要摸一摸,仔细体会)
师:来,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老师,怎么不锈钢的杯子很热,塑料的杯子不太热。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生:是
师:是呀,老师同时给两个杯子倒满热水,为什么不锈钢杯子很热,而塑料杯子不太热呢?(稍停)这个现象可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可能说明不锈钢杯子容易传热,塑料杯子不容易传热。
生:可能说明不锈钢杯子传热快,塑料杯子传热慢。
师:也就是说:材料不同,它们传热的本领可能也不同。
师:想一下,怎么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生:找一些材料做实验
师: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好,你来说一说。(找小组说)
生:我们小组准备了:塑料尺、铅笔、铁尺、圆珠笔,还有铜丝、铁丝、玻璃棒、橡胶棒、小木棒等。
师:哪位同学认识这种材料,告诉他?
生:……
师:其他小组是不是也有这些实验材料?
生:是的
师:那你们准备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
生:把它们放进热水里,摸摸看哪种材料热得快。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不过,需要把材料同时放进热水里。知道为什么吗?
生:同时放进去,会更好一些……
师:对,这样做,实验结果会更准确。组长负责把你们小组的发现记录下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了)下面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发现铜丝、铁丝很快就热了。塑料棒、木棒到现在也不热。
师:其他小组,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师:我们把这些材料同时放进热水里,有的材料很快就热了,而有的材料到现在还不太热,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不同材料传热能力不一样。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容易传热的有哪一些材料?
生:……
师:它们都属于哪一类物质?
生:金属类
(板书:金属)
师:我们就把象金属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板书:热的良导体
师:我们还知道不容易传热的有哪一些材料?
生:……
师:它们都是非金属。(板书:非金属)
师:我们就把象非金属这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板书:热的不良导体)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不良导体?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
师:不错,你知道的真多。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一块出示:水壶、锅、铲子,
这些是老师家里的厨房用具,看一看,哪里是热的良导体?哪里是热的不良导体?
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生:……
师:(出示)这是老师喝水用的杯子,倒上热水后,感觉有点烫手,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不错,谢谢大家!
(评: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所需研究的科学问题,即“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够通过学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锅把是利用热的不良导体”又回到生活中去,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突出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巩固拓展
师:通过本课的实验研究,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固体能传递热。
生:我知道了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是热的不良导体。
生:我知道了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能力不同。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现在你能不能根据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给本课起一个名字?
生:……
师:你们认为哪个名字更好?
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上课题)我们尊重多数同学的意见。
师:刚才做实验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做得是:用凡士林把火柴杆粘在铁丝上,再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的实验。(提前准备好)
师:(问该组学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是哪一根火柴先掉下来的?
生:是靠近酒精灯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师:同学们注意看,老师做这个实验是哪一根火柴先掉下来。
师:看到了吗?是哪一根火柴先掉下来的?
生:……
师:两次实验都是靠近酒精灯加热这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是巧合呢?还是有什么科学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
生:想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课下进行研究。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下课!
(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