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套资源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国标本苏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整套DOC的附件,请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一、教学重点
1.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
2.品味生动、优美并富有感情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在阅读理解中陶冶学生情操;
4.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方法,并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深化主题.
二、 设计思路?
一、朗读背诵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协作探究 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探究文本的结构特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三、练习强化 教师精心设计和整合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时全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总计16课时,其中:
?《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 2课时
?《石榴》 1课时《马说》 2课时
?《紫藤萝瀑布》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
? 单元测试与单元小结2课时
1、海 燕
高尔基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
2. 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重点:
1. 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2. 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3. 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难重点: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1) 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2) 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
(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
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三.介绍背景知识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 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性的诗传单。
由于《海燕》这篇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僻远地区去。高尔基被流放那天,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地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灭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可见《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四.解题:
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五.学生听朗诵,注意情感的抒发
六.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