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争鸣,可为正名? ——读曹祥芹先生《实用文章学研究》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6:3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说这是一些大专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上个世纪的师范生,我是没有学过的。不过我想,以曾经的阅历去读这本书,我的智慧不一定能够参悟。

在此感谢齐华主任的推荐!

——前记

当偶然遇到偶然,可能成为必然。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课题,不过读着读着,从本书中跳出来,我突然对教育有了另一种思考。而这种思考源于通过对曽祥芹先生著作的阅读,勾勒出的先生形象,这种形象让我禁不住思考到教师形象。

学术争鸣:学者形象的性格勾勒

曾先生对长久以来文章学的地位不得以正名,而据理力争,引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人名作进行正名。让我们对“语文”二字加以新思考:到底是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章?

而他一次次地发表文章进行论述,出版著作进行反驳,在我脑海中浮现的竟然是古代先生的模样:一袭长衫,一小撮山羊胡子硬撅撅地竖起来,对着人群大声呐喊。自然曾先生的形象不是这样的,从封面可以看到他儒雅的现代形象,这只是文字带给我第一感觉罢了。

在我眼里,做学问的人都有几分执拗,似乎没有那么点劲头是很难做好研究的。因此这也是学术争鸣的源头,不过我很欣赏,让我会把思绪放飞到抗战时期的联大,那些教授无一不是学者,而他们的课堂正是思想争鸣、学问争鸣,正是有着这样氛围,才有了空前绝后的联大辉煌。

课堂争鸣:现代课堂的最大缺失

做教师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敢于举手,乐于发言,到了中高年级越来越少,听说到了中学更是少的可怜。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各种教学模式的探讨,原因之一应该就是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追其原因,除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爱面子思想愈加严重,其他的,我个人认为,一些思想的灌输让孩子缺少了一种做学问需要的“耿直”,他们的瞻前顾后,恰恰体现了教育思想的不自由,这不单单是由学校一方面造成,家庭、社会的责任都不可推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孩子们不敢表达真看法,不敢展现意识中的真思维。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与“圆”的问题,圆是方式,方是原则,如果因为方式失了原则,那就真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以圆润的方式处理问题,如何以“圆”的方式坚守“方”的底线,如何让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看法、真思维,这不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

课堂争鸣,才能真正为教育的有效性正名,缺少了表达,一味地输入只怕没有强健孩子的头脑,只是成了多余的“脂肪”。

思想争鸣: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作为不新不老的中年教师,从一上班起耳朵里就塞满了教师必备的各种专业素养,但是这种素养中却没有争鸣这种字眼。

我一直在想:没有思想的教师如何带出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思想的教育如何担负起创新的重担?同事之间对于学问一团和气,师生之间对于知识一味听从,怎么感觉就不是教育的味道。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争鸣中探究知识、感受品格的过程。

在我眼里没有固定不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坦白地说,我成长最快的时期就是我告诉孩子们有什么想法可以畅所欲言的时期,那会儿我错过,我认输过,甚至告诉孩子们说我得向他们学习。当然,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的形成在争鸣中会更加厚重。

我在想,我们教研时是否可以摒弃权威,直言不讳地谈观点;我们在课堂上可否给予孩子更多时间谈“另类”,让他们敢于推断而不是套用;我们是否可以解放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去想,而不仅仅等待命令去做?

如果课堂是争鸣的课堂,教研是争鸣的教研,那才真正地为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正名,而不仅仅是模式的创新了。

(一家之言,同道者握手,不同道者一笑而过即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7 03: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