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刚开始实行自评时,我担心孩子会给自己所有评价项目都给优秀,通过实践,其实孩子们是很公正的。在给自己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客观地审视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还需要改进。如有一个叫杨箭的小男孩,上课爱说小话,做小动作,到每周五小结时,他在“你能遵守课堂纪律”这项给自己打了“较差”,还有一个学生平时发言声音较小,他就在“回答问题”方面很客观地给自己打了“差”。

  通过开展自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公证、客观的自我反思的品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组评价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当别人提出自己的“不是”时,他也许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辩解,但他肯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改正错误。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中,这一课有三个不同语气的句子:

  “美丽的小路不见了。”──陈述句。

  “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疑问句。

  “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感叹句。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有一个学生读最后一句感叹句时,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当别的同学指正时,他感到很不服气,认为自己读对了,让对方读一边,大家评比,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把强烈的感叹语气读出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达到了朗读的要求。

  当然,在朗读上,还有不少的同学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读”的好坏,当老师听了他们的评价与自己有出入时,便产生了困惑,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维的,头脑是灵活的,他们的观点有些跟成人是不同的,这时该如何评价呢?若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怕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这恐怕就要灵活多变了,让学生多读,小组之间多议,师生共同研讨,来确定一个标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通过学习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感到肩负的环保责任。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让环保的意识渐渐在学生心里萌生,让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环保意识更深的印入孩子们的心中。课文结尾设计了争当校园美容师的环节,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将环保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整堂教学设计中,虽然孩子都感悟到了课文的主旨,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设计不够恰当,致使整堂课中德育渗透内容太多,似乎有些头轻脚重。认读生字时,由于紧张,在学生将“赶”读成了“干”,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避免此类问题再出现。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起到引导作用,而孩子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引导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及动手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本课教学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后进行朗读。首先,我在教室中间留个宽宽的过道,并精心打扫干净,又到校园的花圃里搬了几盆鲜花摆放在过道两边,做一些装饰,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带给人们的是身心的愉悦,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小路”的美丽,也就是由感而发了。

  其次,在同学们感受到“小路”的美丽时,我拿起早就准备好装着垃圾的袋子,将垃圾倒在了地面上,这其中还包括了同学们吃完零食随手乱扔的垃圾,如易拉罐、花生壳、糖纸等,当学生看着干净的路面被垃圾所掩盖着,有的甚至还有自己亲手扔的垃圾,自责、惭愧的心情油然而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演读句子,书中的句子变成了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最后,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一个个齐动手,来把地面上的垃圾收拾干净,让美丽的“小路”恢复原貌,当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后,一个个兴奋不已,此时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再次发出了对美丽“小路”的赞叹,其中也包含了同学们要保护环境的决心。

  经过这样的练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当课文语言材料真正进入精神领域,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自己朗读的语句就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进而情感就会出现升华,就会自然迸发出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重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蕴美。这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型”阅读。这时,课文的“符号语言” 已经化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言语。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了潜移默化地教育。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许多好习惯还未养成,自控能力较差,虽在平时反复强调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但仍收效甚微。于是,我就想到了利用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道德教育。当学生看到原本干净的路面,被自己平时所扔的垃圾掩盖着,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保护环境,所带来的后果。让学生知道“小路”从干净到脏,是由自己的不文明的习惯造成的,而“小路”从脏又到干净,也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这时所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远比单纯语言上的说教要大得多。因此,后面学生的“我来扫”,“表决心”等行为,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教学启示】

  我设计的这次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朗读的教学,课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对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孩子将课文改编成了课本剧,表演给同学们看,而且教室里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可这又不由地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一味强调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文教学中去,会不会淡化语文课的教学,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二、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如何真正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有些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无论教学中如何费尽心机地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由此教师就必须在创设情境中多下功夫。我也希望教材能多编入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于学生生活的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7: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