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听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引领课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5:3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主阵地,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快乐学习,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师快乐的教,学生快乐的学。
        为了我们书院河路小学全体教师课堂水平都有所提高,新学期开学以后,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策略等,并让骨干教师引领我们如何上好一节课。这样互帮互学会让我们进步的更快,也让我们每位教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
        上周聆听了我校五位优秀教师的引领课,让我受益匪浅。五位教师的风格各有不同,但都同样优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在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很丰富,很精彩,教学设计巧妙,每位教师都用心的去教,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同年级的教学中,她们结合孩子特点设计出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尽情展示。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课,在教学中可以看出程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了合理的教学环节,扎实有效的课堂非常值得我学习。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特别重要。有人认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懂得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了。也有人认为如果教师掌握了一般口语的交际技巧,教育教学中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教师语言。事实上,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教学中程老师亲和的语言,细心的引导,方法的渗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她的课堂上让你感到学的是那样的轻松自如,不觉得有一点点的乏味。
       阅读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大量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个性;提高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课。平时的阅读课我们都是放手让孩子自由阅读,没有很好的引领,这样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的并不明显。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呢?焦老师的阅读课,把我们带到了阅读的大世界。焦老师带孩子们一起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寻找快乐,渗透做人做事的道理。焦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极大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共同探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要比学生自己阅读好得多。
      字是人的第二外貌,即使在电脑普及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写字,练就一手漂亮的字常令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不是朝夕之事,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阶段必须激发儿童写字的欲望,培养儿童练字的兴趣,指导儿童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儿童的鉴赏能力。大纲也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做到铅笔字、写得正确、端正,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刘老师的写字课,让你一听就觉得孩子肯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教学中刘老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每一笔的书写,采用儿歌记忆法让孩子们记住书写的方法。在指导书写时,教师注意孩子的坐姿,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做到写好每一个字,用心做每一件事。
       低年级的教学是难的,大部分老师都不愿意教低年级的孩子。然而焦老师和冯老师的低年级教学让我佩服。一二年级的孩子不太懂事,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自控能力差,教师要不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课堂将是混乱一片。而这两节课的教学,让我们看到孩子是那样的乖巧,回答问题是那样的精彩,这都是教师的引导有方。课堂上教师抓住低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环节完成的都很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骨干教师的引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她们学习,做到认真备课用心钻研教材,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会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实效更高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11: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