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美术《生日快乐》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17:2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年4月30日星期二下午第一节,我执教了三年级四班的美术课——《生日快乐》。生日承载着孩子们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享受生日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分享。我认为这一教学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重要。但在教学实际实施中,与自己预想的教学环节也有一些出入,现将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汇总如下:

优点:

   1. 用游戏导入课题

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我事先将示范作品-蛋糕模型分成三部分,即蛋糕胚、底色纸和装饰部分。并将这三部分藏在学生抽屉里,让学生找出部件,并组拼成一个生日蛋糕。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清晰地让学生了解蛋糕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最直观的的了解。学生学习是带着目的学习,不是盲目的跟着老师走。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一很好的铺垫。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们的确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对老师变出来的生日蛋糕感到兴奋不已。

    2 . 分组探究

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巧妙利用身边的媒材,选择合适的方法,制作一个生日蛋糕模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彩泥的制作方法非常熟悉,所以本课只是简单提醒,将重点放在分析制作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应该注意色彩的搭配,恰当的装饰。为了扩展学生的设计能力,我引导学生分析了蛋糕底座的形状,以及给不同的任务过生日,要选择合适的生日蛋糕。运用分组探究的方法,有利于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我发现第四组对‘装饰元素’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欣赏蛋糕上的花纹,最终学生顺利回答了问题。在指导第三组时,学生讨论到要把鲜花蛋糕送给妈妈,因为希望妈妈像花一样美丽。这些学生们内心的声音,学生品格上散光的点,如果没有近距离接触孩子们,老师可能就永远不了解。

    3.  学生总结步骤

学习蛋糕模型的制作步骤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来,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放手让学生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小组合作

学生创作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培养学生的小组意识,学习与同学合理分工,在遇到意见相左时,学会沟通,包容,忍让。在指导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不是不会制作模型,而是经常因为分工不够明确,或者小组成员不能同意制作方案。经过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部分小组顺利完成了任务。

    5.  评价功能在课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而是要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问答,都要做出正确的评价,有了正确的评价,学生才有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学生回答给小朋友选择哆啦A梦的的生日蛋糕时,我评价学生的答案如是说: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它能带给小朋友无尽的欢乐。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知道给别人带来欢乐,自己也是快乐的。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时,我也及时提醒学生,并举例告诉这位同学什么是‘装饰’。及时点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正确的完成了学习目标。最后对作品的评价,我选择让四月份过生日的小朋友上台评价,并建议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进行过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他们,向别人多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过生日的小朋友在全体同学的陪伴下,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向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需要改进的方面;

   1.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创作的时间并不宽裕,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探究,制作并评价总结是值得多次试验的难题。

   2.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力,所以在学生自主创作前,我没有可以给学生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多创新。但针对一些能力有限的学生,我将一些学生作品放在了课件里播放,但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可以参考。

    3.如果能在每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就将泡沫发给同学们,应该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

每一堂美术课都是一次对美术教学的大胆尝试,希望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美术课上的实在又丰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3: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