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辐射网络
辐射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点点滴滴的知识学习梳理为系统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这样的辐射网络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体现,也可以是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的呈现。
示例:
                      爱的原因——
                      爱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            爱的过程——
                      爱的效果——
                      爱的艺术——

乡愁
课文简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创意说明
    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1)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2)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文简析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创意说明
    采用欣赏评点教学法。对于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现代诗歌单元,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评判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诗歌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点评时,可以分为三步。
教学预设
一、原文点评(整体)
听教师范读,思考:
1、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请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同时探讨这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3、如何理解诗人有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二、两栏点评(局部)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按照教师的示例,完成表格内容。
原文内容        品味点评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江城子》中的“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典故的含义;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破阵子》中的“醉”、“梦” 。
六、联想感悟
根据五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像,搜索记忆中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联想方法点拨:
1、此诗联想到彼诗。
2、由词的内容联想到实际生活,联想到人生社会。
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烟落日孤城闭→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质疑反思
1、为什么在下词中运用典故?
2、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有的却只有词牌名?
八、根据理解再读五首词
九、背诵巩固
板书设计
读词方法:
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诵读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体裁中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一种,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其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那就是故事。而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简单的好奇心。深入领会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篇目,这套教材对诗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和背诵大量精彩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审美基础。这一单元集中学习的是自由体诗,与九年级上册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单元一样,这个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时应重视这一点。
总体目标
1、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2、要注重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3、要反复朗读课文,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古典诗词中有名句,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中也有名句。要让学生找出这几首诗中的名句反复品味并积累下来。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舒婷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休斯的“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都要细细揣摩,品出其中的滋味。
教学设计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课文简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创意说明
    运用辐射教学法,通过对课题“我爱这土地”的阐释放射开来,形成发散行的的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选择辐射基点
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提供辐射材料
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指引辐射路子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你是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
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
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爱这块土地?
嘶哑的喉咙歌唱——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
融为一体。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我们阅读了《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用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下发《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1、启发思考
①史籍把事件简略带过,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小说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③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衬托的手法?
2、用一段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四、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你感触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①亮躬耕陇备,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善”字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自主测评
1、解释加点字
①时人莫之许也(   )      ②谓为信然(   )       ③先主器之(   )
④此人可就见(   )        ⑤遂用猖獗(   )       ⑥然志犹未已(   )
2、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50—100字)
24.出 师 表
【教师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句意,正确处理语言停顿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表的特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竞猜的形式导入   
教师出示以下诗句让学生竞猜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简介“表”这种文体,了解背景。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如有不理解的方做上记号,先在小组内解决,然后交到班集体讨论解决
断句难点: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民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易读错字:忠谏(   )  费袆(   )   阙漏(   )  
攘除(   )  陟罚(   )   臧否(   )
不易理解字词: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是以先帝简拔  优劣得所  
以彰其咎  不以臣卑鄙  庶竭驽钝
2、指明学生读课文、师生点评。
三、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诸葛亮给后主提了几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②题目是“出师表”为何写“出师”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
2、学生读各部分内容(边读边分析)
四、自主探究
学生再次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疑难:①诸葛亮为何要出师北伐?
②诸葛亮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③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五、品味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课后拓展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评价诸葛亮。
七、自主测评
1、解释带点字
论其刑赏(   )      平明之理(   )         悉以咨之(   )
性行淑均(   )      不以臣卑鄙(   )       庶竭驽钝(   )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盲,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摒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三国演义》
1、文段第一段中诸葛亮向刘禅提了几点建议?
2、结合本表谈谈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25.词  五  首

【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4、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学生背词导入。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五位词人创作的不同风格和词作的背景。
三、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读五首词,相互讨论节奏与语气,教师点拨。
过尽千帆/皆不是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八百里/分/麾政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听录音跟读,感受诗词的朗读节奏。
3、展示教学课件、听教师范读、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体验,教师点拨
让学生谈谈词所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情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对词中与体验相关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如《望江南》中的“独”、“肠断”写出忧愁失望。
五、品味语言
让学生品析名句、关键词
如《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的频洲”;
《渔家傲》中的 “异”、“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怫(fú)然        免冠徒跣(xiǎn)    以头抢(qiáng)地
休寝(jìn)     缟(gǎo)素       色挠(nǎo)
2、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指名学生读,后齐读课文。
4、学生分小组学习,疏通文句,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重点字词归类
1、通假字:秦王不说——悦(高兴)                 轻寡人与——欤(吗)
故不错意也——措(放置)               仓鹰击于殿上——苍(雄健)
2、古今异义:
大王加意(给予——增加)                虽然(虽然这样——表转折联词)
岂直五百里哉(仅仅——与“曲”相对)    以头抢地(撞——抢夺)
长跪而谢之(道歉——感谢)              徒以有先生(仅仅——白白地)
3、一词多义:

使                                      虽


徒                                      与

五、研读赏析
1、课文叙写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
2、唐睢和秦王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斗争?唐睢是怎样一步步驳斥秦王的?
3、面对唐睢的严厉反击,秦王有何反映?这对刻画唐睢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请用一句话概括唐睢和秦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5、学生齐读文后思考: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说明。
——夸张、排比、对偶,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有的说明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六、感悟启迪
唐睢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谈他的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七、拓展练习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送给)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答复、回复)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权衡)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使秦承担理亏的责任。)”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通“捧”)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蔬请完(使……完好)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上前)曰:“璧有暇,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即)位,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凭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触犯)强秦之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国书)于庭。何者?严(尊重)大国之威以修(整饰)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请,召有司案(接“按”,审察)图,指导从此以往十五都(城)予赵。……
1、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请谈谈蔺相如为什么能完成使命?
2、从文段中何处可见秦王的城易璧是一个骗局?
23.隆 中 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2、注重文言词语古今意思的差异,准确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范仲淹说:得贤杰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龚自珍也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因于此。刘备为“兴复汉室”不远千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才有了这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隆中对”。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那“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吧!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解答。
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从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易读错字:好为(   )      乐毅(   )        诣(   )       存恤(   )
度德量力(   )  胄(   )          殆(   )
2、听录音跟读,注意节奏和字音。
3、生对照注解再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集体讨论解决。
如:“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生自读课文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①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给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②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③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
三、比较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3、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的现象。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所熟悉的历史事实吗?
2、学生简单介绍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斗争的经过。
3、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呢?在严酷的制度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掌旗人?
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二、走进作者、作品
学生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读不顺的句子作上标记。
2、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初步理解文意。
重点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提示:朗读的节奏要根据词句的意思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
4、合作学习(4人一组)。
(1)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将自己不解的词语交小组讨论。
(2)小组的疑难问难交由全班讨论。
(3)小组间比赛:找出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
A、一词多义:

如:次                                       数


行                       故                        书

B、古今异义:
若为佣耕       会天大雨       又间会吴广       卒中往往语         
借第令         比起陈         等死             今亡亦死
(4)师生一起探讨文中的省略现象。
四、研读课文
1、陈胜为什么要起义?
2、陈胜是怎样做起义的准备工作的?
3、陈胜等人为了取得威望用“行卜、念鬼以及篝火狐鸣”的办法来蛊惑众人,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4、陈胜是怎样寻找合适的机会领导起义的?
五、问题探究
1、你认为陈胜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启发?
2、《史记》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六、品读表现陈胜鲜明性格的语句
1、苟富贵,无相忘:表明他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也反映也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现出他何等开阔的胸襟。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敢地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七、拓展阅读
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面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栽!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家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禅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30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段的内容与《陈涉世家》中的哪几句话的意思相同?
2、扶苏自杀是因为其“仁”,请你谈谈对此“仁”的感悟。

22.唐睢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体会秦王和唐睢两个对立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感受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坚持原则的立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是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真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道出了真正的英雄豪杰所具有的品格。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豪杰——唐睢。
二、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以下字音。
唐睢(j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再阅读课文,把疑难问题和疑义写在自己的阅读笔记本上。
[第四、五课时]
反思性阅读或延伸阅读。
1.提出与讨论疑难问题(约20分钟)
例:(1)《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2)“五千钱”和“六两多银子”哪个多?多多少?
2.对某小说的疑义(0—5分钟)
3.对课文的延伸——比较阅读(侧重于语言、人物塑造等特点的体会)
该单元的小说,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合理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结合的原则是:解读文本是关键,影视只作阅读的辅助迁移和深化。
比较的角度与方法:
1.先解读文本,再欣赏电影电视,以此作为一种欣赏的延伸,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如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了小说《智取生辰纲》后,再看电视《水浒》选段,让学生将杨志、林冲、鲁智深三个形象进行比较,从中看出三个人物的遭遇、思想意识和阶段出身上的不同,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差异,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特点。
2.将小说的原作与改编进行比较欣赏,可培养鉴别能力。如欣赏《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学生能了解到中国章回小说的特点,语言文白交错,又有说书特点;从吴用七位好汉最终是怎样把蒙汗药放在酒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典小说靠情节取胜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美感仅看电影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的改变了原作中人物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比较哪个语言更好。例如《智取生辰纲》第7节语言的比较(下面括号内的为改编的内容):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里面)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我要)挑出村里(去)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一桶卖)五贯足钱。”
    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你们不听我的话,竟要买酒吃!好大胆!”)
(参考:第一处原文透出几分表演的自信和真实,改后就少了那汉子的爽气。第二处“不得洒家言语”尽显杨志英雄豪杰气,又有几分粗暴。)
第六单元
文言文阅读教学
一、注重诵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克服的是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句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死背字典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能流畅诵读,对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掌握,而且诵读本身就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要求学生诵读时,不要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强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有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二、        注重比较阅读
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地翻译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历史人物写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比如课文历史人物的写法和课外《自渎课本》所选这类文章的写法,或是课文中内容和课外类似内容的比较等。这种比较教师应该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三、        注重拓展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组织一次野外活动,让学生仿照所学课文写一篇游记;利用图书资料围绕历史名人作一些综合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的朗诵比赛,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四、        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如果不理解,或者是半理解,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如:1、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  读好书
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        通过活动,搜集、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读书的故事、经验或名言,丰富积累。
3、        通过活动,了解本校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指导同学们开展“绿色阅读”。
4、        在活动中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能依靠合作小组的力量组织好一次有关本校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社会调查活动。
活动设计:
一、        每个合作小组分工合作,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下任务:
1、        设计制作10枚左右的书签参与展示和评比。内容:关于“读书”的名言。
2、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经验之谈2——3则。
3、        整理中、外各一部大家喜欢的名著的资料,做成幻灯片,准备召开“名著推荐会”。
4、        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以本校某一年级段或每个年级抽样部分同学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总结,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或以“倡议书”形式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同学们开展积极、健康的“绿色阅读”。
5、        做好本次“综合性活动”的总结工作:自评、互评、师评。
二、写作话题:“我与书”,可以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与书有关的一些人或事、读某本书的心得……



第五单元
第一∽五课时——整合单元,进行专题化教学
[第一课时]
快速阅读,简介课文
说明:本单元约1.4万字,因为是古代白话小说,文字上的障碍比第三单元多,所以快速阅读时间为30—35分钟。其他环节与第三单元的相同。在简介课文内容时,分两步走:一是用最简洁的次要词句概括内容。如《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可概括为:范进遭骂——借钱赶考——卖鸡填饥——喜极而疯——被打而醒——众人贺喜。二是围绕感兴趣的人物,简要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分工合作,精读课文。
第1环节——专题阅读(侧重于内容理解)
探究的专题:为某一篇小说的主人公的结局进行归因分析。
[学生的行为]
1.自选其中最适合自己分析的一篇小说,多角度地对主人公的结局进行归因分析。要求做好书间笔记(圈点勾画与批注等)(约30分钟)。
2.同话题的同学合并成1-2组,进行交流,修改笔记,并推荐发言人(10-15分钟)。
3.课外作业:发言人整理笔记,充分做好发言准备。其他学生仔细地看完其他三篇小说。
[教师的行为]
1.        给予必要的资料、指导与协调
例:
(1)学习目标:从归因分析中,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命运变化及其原因,了解社会背景,体会人物的性格。
(2)探究话题参考:
①吴用能智取生辰纲的原因。
②杨志终失生辰纲的原因。
③杨修之死及其原因。
④范进之疯及其原因。
⑤胡屠户之“变”及其原因。
⑤香菱学诗基本获得成功的原因。
⑥其他
(3)巡视,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书间笔记,并及时给学生以帮助。
(4)参与小组活动,答疑解难,帮助修改。
(5)安排好没有小组选择的小说。
2.了解各小组准备的结果。
3.课后与发言人交流,并提出整理与修改的建议。
[第三课时]
汇报交流
1.汇报与交流(约40分钟,每个话题5-10分钟)。
发言人汇报,其余学生听讲或补充或纠正。
(参见附录3:学生汇报材料之二《从香菱的三首诗看她的成功要诀》)
2.教师总结(约5分钟)。对学生的汇报作客观的评价,并点拨几个疑难,强调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规范。
3.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0: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