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课内小说复习】
主要形式:根据提示,说人物,或说作者,或说出处等。
来源:课本中的必读课文6篇5组。(基本不包含上面已经提及过的小说。)
八(下)《喂——出来!》(星新一)、九(上)故乡(鲁迅)、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九(下))变色龙(契诃夫)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第三环  课外小说复习】
主要形式:同上
来源:课本附录的推荐名著和学生自选小说。
(四)了解小说类型,考场常见的小小说的阅读指导与训练,并指导小说创作。
【第四环  小说类型复习】
总体了解与举例:
小说按题材分,则有历史小说、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按篇幅长短、容量大小,
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现一定时期的历史生活。如《三国演义》(《杨修之死》)。
科幻小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以科学为依据,用幻想来描述科学奇迹的小说。如我们学过的《喂——出来》
推理小说是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边缘文学。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侦探小说。代表作有英国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
还有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可以当作一个时代的形象化历史来看待。它表现人物的命运。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过程。如同学们看过的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
中篇小说是介于长篇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中型小说。但不是短篇的拉长,也不是长篇的缩短。如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著名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人物也较少。对人物性格也多是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刻画,截取生活中具有独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集中地反映广阔现实生活的某一点,成为一定历史社会的缩影。如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都德)、《变色龙》(契诃夫)都是优秀的短篇小说。
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超短篇小说,千字小说,袖珍小说,墙头小说,焦点小说,瞬间小说,拇指小说,迷你小说)。它篇幅更短小、情节更简单,但它结构严谨、立意新颖、结尾奇巧,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有人称之为文学园地中一方翠绿的草坪,一朵芬芳的米兰,大海里的一朵朵浪花。微型小说具备四个要素:1、构思新颖奇特; 2、情节简单完整;3、结尾出人意料;4、以小见大,文短意长。
【第五环  赏析小小说】
1、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
传说为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 布朗所做,这篇全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还在一次大赛中,获得了3000美元的奖金。全文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赏析: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这一句话,包含了可供你展开想象的许多内容。地球上怎么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发生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星球碰撞?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既然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了,那么还会有谁来敲门?是外星人?机器人?还是其它动物?如果敲开门以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连串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问题,都靠你启用丰富的想象来补充。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2、《杀羊》与《十字路口》阅读训练。
【第六环  小小说写作辅导】(
1.小小说在选材、布局、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 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
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力求新颖奇特;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活起来。讲究含蓄,以小见大,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2.写作微型小说方法
(1)如何开头?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
(2)中间部分如何写作?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
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
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
⑤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3)如何结尾?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
出人意料,扣人心弦。
(三)布置作业
写作(见课本第65-66页上的要求)
附录1:讲座的部分材料
关于“批注”法。
1、什么是“批注”:批注二字,“批”就是批语;“注”就是注解、解释。批注可以写的内容很多,阅读时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都可以写。注解主要就是对原文疑难地方、关键地方的注释、阐发。
2、作批注的方式:作批注一般是直接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或旁处。边读边想,信手写来,三言两语都可以。不必引抄原文,也不必成文,十分灵活,也很方便。
3、作批注的作用:作批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而且日后重读,看到当时所作的批注,可以“温故而知新”,往往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精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巨大原始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学生活动说明:
第六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任选1-2个进行写作。第七课时,在教师批阅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析。(参见附录6:学生作文选)

六、综合性学习(整合目标,落实分层训练)
以九下的《走进小说天地》为线,在选材上可以顾及九上的两个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教案示例】
(一)教师导入
“从小就很喜欢看小说,常常被其中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壮观的场面所吸引。通过读小说,我认识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形形色色人的生活方式。作者的叙事方法、描写手法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帮助。走进小说世界,我逐渐深入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世界,吸取了很多养分,让我心灵得到了升华。 ”
这是我班一位同学在小组交流中所说的一番话。这话可能也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请看这几张我班同学阅读量和主要书名的汇总表。请你用正确、简要的语言分点说说从这几张汇总表中所获得的信息。
表一:
临平三中909班初中阶段各小组阅读情况小结
小组        项目


名        阅读量        读书积极分子
                小说        散
文        诗歌
        剧本        其他        小计
        总计       
                经典        流行                                                       
1        邹X        5                                                5        33       
        戴X        4        1                                        5               
        汤X        5        4                                        9               
        马X        7        6                                        13                √
13
        吕X        9        3        2        4                3        21        102       
        夏X        16        2        2        5        1        5        31                √
        赵X        8        9        3        4                        25               
        陈X        7        12                4                3        26               
……
表二
临平三中909班初中阶段阅读情况统计
班级        阅读量        印象比较深刻的小说
        小说        散
文        诗歌
        剧本        其他        总计       
        经典        流行                                               
总计        479        176        74        63        22        132        946        42部
人均        9        3        1        1        0.5        3        17.5       

共性:相对而言,文学作品中,小说是你们的最爱。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说天地,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进行一番复习,进一步明确小说的艺术手法。同时检测一下自己的阅读面和阅读效果。
(二)复习小说的特征
【第一环  小说特征】
1、投影: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学生明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2、问: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投影:基本特征是:(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如堂吉诃德、孙悟空都是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2)完整复杂的情节虚构。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在解释小说的基本特征时,同时让学生明确:
(1)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了解一些关于小说的常识,对阅读和欣赏小说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区分小说文体也有帮助。在同学们对初中三年所学小说的梳理作业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梳理得不够完整。除去个别态度不积极外,主要原因在于混淆了小说、散文、通讯、传记等几种文体。
(4)让我们凭借小说的特征再试着去判断下列课文哪些是小说: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羚羊木雕(张之路)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藤野先生(鲁迅)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再塑生命(海伦 凯勒)
芦花荡(孙犁)   俗世奇人(冯骥才)  《喂——出来!》(星新一)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蜡烛》(西蒙诺夫)《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故乡(鲁迅)  台阶(李森祥)  蒲柳人家(刘绍棠)
[7-9年级语文课本中,我们所学的主要小说有(22篇)]
(三)检测学生梳理后的效果【第二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好啊!你们这帮刁民,竟然敢聚众闹事!想造反啦!”奥楚蔑洛夫气势汹汹地吼叫着。
“长官,我们没有闹事,我被这条狗咬了一口……”赫留金举着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小声地说着。
“被狗咬了?活该!谁叫你到处乱跑!还不赶快走!”奥楚蔑洛夫狠狠地喝斥道。
“你们快给我散开!,要不,我就统统抓起来!”奥楚蔑洛夫向众人恐吓着。
“那条狗呢,马上给我弄死!”奥楚蔑洛夫对巡警说。
赫留金举着那个血淋淋的手指头灰溜溜地走了,围观的群众也纷纷散去,广场又恢复了往常死一般的寂静。
[提示:可以从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所设计的情节的曲折性及讽刺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初中学生能谈论一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比较二:
3.把《变色龙》中的主人公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或《范进中举》的胡屠户比较一下,说说他们有哪些相似点。(参见附录5:学生作业 《从三篇小说看“变”的妙用》)
4.联系《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中探险家斯科特归途覆没和《荒岛余生》(笛福)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说说小说《热爱生命》的深刻意蕴和在艺术上的特点。
5.拓展阅读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来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第六、七课时]
学以致用
1.学习《孔乙己》的描写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断。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2.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要求:想象要丰富,记叙描写要具体,情节展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3.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模仿《蒲柳人家》,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4.续写《变色龙》。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5.小说《热爱生命》通过对“他”这个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6.阅读短文,感悟与反思生命的意义。
例文
面对逆境(林景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准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此外,耕地开发利用复种指数增长不快,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演一演
1、就自己小组搜集的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则在讲给班里的同学听。
2、各组推荐一位选手演唱有关土地的歌曲、并朗读歌词。
辩一辩
土地被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写一写(任选一题)
1、下面一则资料摘自“新浪网”,把你读了以后的感触写下来。
南沙群岛是我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除了小部分在中国控制下,其他的都被周边国家瓜分。围绕着岛礁进行的争夺,实质上是资源的争夺。因为如果拥有岛礁,根据《海洋法》的规定,就意味着拥有岛礁地下及岛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资源。
  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油气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
2、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文章或小诗。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1.联系上册,导入第二单元
例如关于鲁迅的作品,关于科举制度,关于“善变人”的丑陋,以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简介小说内容,并写在作业上。
(本单元的小说共约2.1万字,阅读时间40分钟。为了解每位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九下的小说阅读,可以增加书写的活动,减少口答的活动,以增强毕业班学生的书面答题能力。)
3.教师批阅,优秀作业展览。
[第二、三课时]
浏览与精读
1.浏览课文,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情节和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2.精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探究孔乙己一系列矛盾的表现及其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参见附录4:参考答案)
(2)《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3)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4)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结合语境诵读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②“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③“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④“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⑤“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⑥“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5)小说《热爱生命》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主人公连个名字也没有?
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根据能力大小选择2-3题,做好书间笔记,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是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
延伸阅读与比较阅读训练
1.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方面的差异。
(参考: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2.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小说《变色龙》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义。
比较一: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课文的情节所作的改写,请你对照原文做一番评论。
〖A同学的改写〗
“哎哟……哎哟!”奥楚蔑洛夫忽然听到一阵凄惨的叫喊声,循声一望,只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事了,快去看看!”奥楚蔑洛夫对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迅速钻进人群里去,询问道:“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只见赫留金举着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在痛苦地呻吟着。
“他被狗咬了一口,长官!”人群里有人说。
“快!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奥楚蔑洛夫向巡警催促道。
“大家快散开,这儿没事啦!”奥楚蔑洛夫挥手示意着。
巡警叫来一辆马车,奥楚蔑洛夫搀扶着赫留金坐到车上,离开了广场。
〖B同学的改写〗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一阵叫喊声,接着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眼睛往那边一瞪,看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踱着步子,向人群走去。
“快散开!给长官让路!”巡警向人群命令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1、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读完这首诗,请谈谈你对黑人运动的看法?
2、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也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你能模仿这首诗的格式以“中国人谈……”写一首诗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活动简析]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活动建议]
1、三项活动(看看我们的土地/讲讲土地的故事/谈谈土地的含义)任选一项,根据选择结果,组成活动小组,尽量使三项活动都有选择。活动过程中,要满怀土地的崇拜、热爱之情。
2、 活动准备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单元学习之前提前布置活动:学生查资料、作采访、观察、思考等活动。
3、将活动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资料(有关土地的成语、故事、传说,现状资料及图片等)事先自编成小报或者课件,进行现场交流。
4、邀请土管所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宣讲土地、讲家乡土地资源。
5、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活动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比一比
1、写出有关土地的成语或俗语五个
2、阅读下面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表,用文字概述表中内容。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        1.33        13.9
牧场        2.86        29.8
有林地        1.22        12.7
茶果热作等园地        0.02        0.2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0.27        2.8
宜农荒地        0.35        3.7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0.67        6.9
合  计        6.72        70
文字概述:                                                                                                                                          
3、阅读下面有关耕地利用的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感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
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寻找诗歌的张力)
设想:
(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2、与郭沫若的《炉中媒》进行对比。从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说两者的异同。
三、朗读表演,展现诗情。

黑人谈河流
课文简析
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创意说明
    诵读品析教学法:诗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感悟中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从“河流”和“谈河流”两点整体感知诗歌,从读诗的三个过程中了解诗歌的节奏、主旨和写作技巧。
教学预设
一、读熟——走近诗歌
1、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诗歌,说说自己的阅读初体验。
2、教师介绍作者。
二、读懂——走进诗歌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设问:
1、诗中提到了哪些河流?
2、这些河流组合在一起让你想到了什么?
3、我是谁?我与这些河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说,在灌溉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幼发拉底河中,黑人曾在这里沐浴西南亚的安纳托里亚的高原之风。
我说,在刚果河畔,黑人曾在那里构筑茅舍,度过了人类历史的朝夕。
我说,黑人曾经俯视尼罗河,用血汗和泪水为埃及法老堆砌金字塔。
我说,曾经伴着密西西比的歌唱,黑人在那里送走了无数金色的黄昏。
4、“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
更短,表意更简明。这里的“黝黑的河流”指的是什么?
    5、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什么?
三、读透——走出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2、边交流,边生成。
三、论述点评(整体)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选取某个角度,写出文章。
提示:
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文简析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诗中,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创意说明(郭初阳设计)
    反思性解读教学法:
浅显明白,而今收录在初中教材中的诗,当年却被认为:“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8月)可见“朦胧诗”,纯是观念差异的产物。
略加思考,就不难找出本诗的关键词:“苦难”与“希望”。然而条分缕析,轻松读懂这样的诗而不觉气闷,是不够的;当继续加以理性之光,照彻作品中隐含的曲折与难堪的时代印痕——追溯历史而将中国苦难史想像性地延长,罗列苦难而又轻易归于虚无,处处以“我”自称而终于泯灭自我。
本课时仅仅在这个方向上作一尝试——抒情作品,是否也可以作反思性的解读?
教学预设
[一] 创作谈[读者与诗人]   
探讨:你如何评价这首作品?25年后,52岁的诗人如何评价旧作?
[二] 苦难忆[追溯与延长]     
探讨:
①景物与修饰语
②最妙的动词
③反义词概括
[三] 古史辨[书写和还原]     
探讨:
①祖国之苦难形象,始于何时?
②析“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古莲”

四] 主体论[存在与泯灭]     
出示:《一代人》
探讨:不同诗作中的“我”,有何区别?
教学流程
导言: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朦胧诗派出现了,舒婷就是一个代表人物,而《祖国》又是她的主要代表作。这首诗在80年代风靡一时,然而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整整25年过去了,我们也许可以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首诗。体会它的优点的同时,也不盲从,勇于读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
1.【女朗读】我们先来听诗歌录音,感受一下;难读的字,及时根据录音注音。
问:感觉怎么样?
猜:52岁的舒婷,现在会怎么评价自己这首作品?
【受不了3张】
(师  ——  一女生模拟)
真没想到,舒婷本人会这么说,她现在对这诗,持否定态度。
2.其实这诗技巧上还是不错的。前面三节内部,形成强烈对比,很有效果。
【听朗读】思考:
①这里包含了中国哪两个时间段的对比?           
(过去/现在)
②找出前后两个时间段中的反义词(至少三对)
(黑暗/雪白  绯红)(破旧/簇新)(蜗行摸索/正在喷薄)
(苦难/希望)
过去与现在,苦难与希望,强烈的印象,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和修饰语来表现的。
3.【配音?一生朗读①②节】
→其余同学,第一二节中,主要的形象 加下划线,修饰语 加着重号。
→◆重音!缓慢!范读第一句,一起读完①②节
4.【问题】哪一个词语(字)最打动你?
老水车/抽水机        勒
    矿灯  /探照灯        纺(形状相似;缓慢,沉重,单调,循环)
→【  的中国?】【农民】【受不了】——你受得了吗?
→【李约瑟】→◆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   黑暗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5.师读第④节,思考:是否也有受不了的地方?
→◆爱是主动的奉献,不是强行的索取。
6.比较顾城《一代人》,问:“我”是否有不同?(主动,寻找中,思考中)
7.仿写:我是你        ,                   。

外国诗两首
祖国
课文简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