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细腻而敏锐的语感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对“朗读教学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造作的腔调”。这句话直指目前学生朗读的一些顽疾:拖长腔、唱读、一字(词)一顿的顿读、拿腔作调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实在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林林总总,但其中一条客观原因要提,那就是班额大,学生多,教学时间有限,于是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朗读,从一年级开始,课堂上教采取的朗读方式基本是以“齐读”为主。齐读、齐读,肯定要读得齐呀,于是乎,学生开始一字(词)一顿;于是乎,学生开始拖长腔唱读。齐读也要读得有感情呀,于是乎,学生开始拿腔作调。久而久之,大家似乎也见怪不怪,甚至逐渐忽略什么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教语文,只带过一个一年级的班级,其他的都是“接班”。所以,开学第一个月,纠正学生朗读习惯成了我的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欣赏曹灿、乔榛、丁建华、于永正、王崧舟等人的朗读视频,感知什么叫真正有感染力的朗读;指导学习每篇课文前我必然先把范读一遍,给学生定下课文朗读的基调和标准;课堂上反复教学生读含有“的”“了”“着”的短语,纠正拖腔;一句一句地教读长句子,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停顿符号,纠正顿读;发现语感较好的学生后课下单独培养,发挥他的示范和“小老师”作用......这些土办法还真是有效,基本上一个月时间,学生好的朗读习惯就基本形成了,并会对朗读产生一定的兴趣。
现在,我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实践朗读教学,让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爱上朗读,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实现自我教育,通过朗读感染他人、影响他人。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之一。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用评价标准引导教师依标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顽疾,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为了准确摸清学生朗读现状,2018年11月,学校开展了第一次学生朗读水平抽测活动。根据抽测分析,由教研组长刘雨老师精心制定了《二年级学生朗读评价标准》(详见附表《评价标准1》)。标准既科学、全面,又有针对性。2019年5月,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学生朗读水平抽测活动。在研讨活动中,大家普遍认为学生的朗读习惯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仍然不够理想。特别是声音小、无表情、无变化等。于是,我们对评价表进行了修改:一是进一步将评价指标具体化,将“正确、流利、有感情、仪态”四项指标改为“响亮、正确、腔调自然、抑扬顿挫、表情生动”,使评价指标更加具体,好记、好操作;二是强化了声音响亮和强调自然两项指标(详见附表《评价标准2》)。要求教师将修改后的评价标准给学生讲解,并将评价表张贴到教室,促进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朗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熏陶学生精神素养,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提高学生朗读素养,我们坚持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