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师 附 小 各 教 研组 研 训 记 录(6)
2010年度第一学期
教研组
| 三年级语文
| 研训
时间
| 10.13
| 研训
地点
|
三年级办公室
| 发言人
或主讲人
| 韦燕
张伟慧
陆苗
| 研训
人数
| 3
| 研训
模式
| 讨论
| 参加对象
及有关组外人员
| 韦燕
张伟慧
陆苗
| 联络员
|
陆苗
| 研训
课题
及
内容
摘要
| 本周,我们进行了第三单元的教材解读。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它是萧杀的居多。但它也是丰收的季节——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它是色彩绚烂的季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是孩子们放飞快乐的季节——,它也是让人思乡的季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忆以上在一、二年级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句,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通过不同方面的描写,了解秋天在不同的人心中的不同情愫,用心感受,用笔描述、描画,定格自己心中的秋。
1.根据课文的特点,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秋天的雨》课文特点是“每一段都有中心句”,课后提示“从那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从课后的习题以及教材本身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为: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联想。《风筝》的学习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秋天的雨》则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增强体验。
3.积累语言。本单元由于描绘秋天的内容,因而有生动优美的语言,有排比句,有拟人句,有比喻句。很适合朗读,适合记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秋天实景的时候恰当运用,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教材也有意而为:《古诗两首》《秋天的雨》课后要求背诵.古诗,在低年级,主要是读背,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感受一些表达上的特点。
《听听,秋的声音》要求仿写。《风筝》一课的语言学生可领悟到“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即抓住连续的动作进行描写)。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外积累描写秋天的句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课文中的每一个泡泡都是编者精心的安排。如:“读到这儿我懂得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指导学生联系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渗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