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93|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蜘蛛的启示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蜘蛛的启示作文500字400字300字200字
篇一:蜘蛛的启示

  蜘蛛是让我们在生活中非常讨厌的一种动物。它长得很难看,织的网也我们家弄脏了,可是那一次,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一天,我看见窗前有一张未织好的网,网上有一只蜘蛛,蜘蛛不停的爬想用丝制成一张完整的网,他忙个不停时,快织完了,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他卷走了,他织的网也被吹散了。蜘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爬到他的网上。我不禁为他惋惜,织的这么好的一张网,被风吹了。可蜘蛛只转了一圈,又再次织了起来。我想:蜘蛛一定很生气吧,但又无可奈何。他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他又织好一张网。忽然楼上不知是谁干的“好事”,一盆水从天而降,把他的网给冲垮了。我想:这下完了,蜘蛛肯定死了。没想到,蜘蛛躺在地上,他的脚他的脚缓缓的动着,他好像一下子又有精神了,飞快地的转起身,又朝窗户上奔去,我以为他会就此罢休了,令我意外的事发生了,它继续爬到网上,转了几圈之后,又继续织起网来。我很好奇,紧紧的盯着它,心想:它为什么要这样不顾一切的织网呢。它应该是在与命运抗争,但小小的他,怎么可能战胜自己的命运呢?大约10来分钟之后,蜘蛛的网已经补好了一半,突然,一滴水落在了我头上,好像要下雨了。蜘蛛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她现在好像变聪明了,只见它忙把织好的网吞进肚子里,变个方向竖着织网,使雨水不淋到网上,我也为他高兴。

  蜘蛛,你真是我的好老师,你这种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从前我遇到困难时就退缩,现在我懂了要遇到困难勇于克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蜘蛛给我的启示

  大家都知道这有毒的小蜘蛛,可它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启示呢?

  就由我来告诉你吧,在下雨之前蜘蛛还会做一些事情,一要下雨蜘蛛结网,并不是说只要蜘蛛一结网就会下雨的。一般在露天如果结的网是和平地面平行的,大部分的时间则预示着不会下雨,若是和地面垂直的,绝大多数时间应该是要下雨的。

  我一觉儿过后,打开窗帘和窗户,外面都是雨珠,只见蜘蛛在自己织的网中间,这是为什么?哦,原来是避免被雨冲走,爬到中间力被分散了不易掉落。

  我知道了蜘蛛下雨前的准备,也知道了它给我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9:55 | 只看该作者
蜘蛛带的启示

  你们有没有看见过蜘蛛织网?当蚊虫等昆虫撞上网时就被网粘住,蜘蛛趁机把它们吃掉。根据这个启示,我准备发明一种智能捉虫网。

  在炎热的夏天,正是蚊虫逞凶的季节,当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吃西瓜时,不时有许多蚊虫来攻击我们,咬得我们又痒又痛。这时,我拿出遥控器,滴!我们的周围很快出现一个大网,蚊虫也毫不客气,向我们进攻,可都被智能捉虫网粘住,转换为巧克力味、苹果味、牛奶味、可乐味的香气,没有了蚊虫的骚扰别提有多惬意了。

  香甜可口的草莓大家一定很喜欢吃吧,它那诱人的颜色,我看了就很想吃,可它却不能多吃,因为它身上有许多农药。在草莓的生长阶段有许多害虫会来吃它,为了保护草莓,人们不得不往它身上喷洒许多农药。这时在草莓四周罩上智能捉虫网,虫子就不敢来了,来了就会变成各种口味的香气,它既好闻,还可以助长草莓加速成长。

  我发明的智能捉虫网很不错吧!有了它,大家都不用怕蚊子了,也可以放心吃各种无公害的蔬菜水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9:50 | 只看该作者
蜘蛛的启示

  这两天一直在想着那只蜘蛛。

  我是从一本书上知道有个叫威尔森的博物学家,他有篇关于一个小蜘蛛的故事。“一八八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克拉克托岛上的火山爆发,不但死了三万人,整个岛上的生物也全部都死光,还引起全球一连串海啸。......九个月后,一支法国探险队去岛上搜寻有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结果,整个荒凉的岛上,只发现了一只很小很小的蜘蛛,就它一只而已,正在织网......”

  威尔森说,这只小蜘蛛是乘着风降落在岛上的。然后,威尔森问了一个问题:“真不知道它织那个蜘蛛网,到底是打算要捕什么?整个岛上就它一个而已。”

  那个岛后来慢慢复苏了,海水冲上来了一些大虾、贝壳、蟹之类的,天上的鸟经过此也栖息住下,可是没有人会知道那只蜘蛛是否能够撑到那时。

  我独自想,那个小蜘蛛在什么猎物也没等到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想象着那张迎风飘摇着小小蜘蛛网,那么荒唐、那么霸道、那么空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9:45 | 只看该作者
蜘蛛的启示

  在树丛中,在墙角上,在门背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蜘蛛忙碌的身影:它拉出一根又一根的细丝,从这头爬到那头,又从那头爬到这头,很快便织出一张薄薄的网——对于一只小小的蜘蛛来说,这个网再薄也是它的心血。这样的网是那么弱不禁风,你轻轻一挑就可以将它毁掉。设想一下:如果丝非常牢固,而人又可以制造丝,那高空作业就不用那么多麻烦的安全设施了!

  提起《蜘蛛侠》这部电影,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里面的蜘蛛侠就有制造出牢固的丝的能力,这使我眼前一亮。

  如果让高空作业的人背上一种圆柱体的机器,并连接机器设计一条腰带,只要一按腰带上的按钮,机器就会立刻喷出类似丝牢固绳子并紧紧抓住安全的地方,那就好了!

  我想发明的就是这种“高空吐丝器”,它的形态酷似在潜水作业中需要使用的“氧气瓶”,只是外面多了一个突起的小洞,那是喷“丝”的地方。为了防止吐丝器在半空中滑落,吐丝器除了可以像书包一样背着以外,还连有一条腰带呢!你一定在纳闷,吐丝器的开关在哪里吧?这简单!在腰带的中间,有红、黄、蓝三个开关,按一下红色开关,“丝”就“蹭”地冒出来;按一下黄色开关,到地面时就可以把“丝”收回来了;“丝”会根据方位移动自动加长、缩短,可只有按一下蓝色开关,“丝”就始终保持一样的长短了!

  这个从蜘蛛身上得到启示的发明不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9:41 | 只看该作者
蜘蛛的启发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介绍森林中蜘蛛的节目,节目上说了两种蜘蛛;第一种进化出了可以防水的绒毛使他可以漂浮在水上,这在多雨的森林中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合力编出一张大网,可以捕捉到一只蜘蛛无法捕获的猎物。

  虽然只是两种小小的蜘蛛,可是却令我感慨万千:蜘蛛的力量自然无法与大自然抗衡,可是他们学会了一种生存本领:“适应”。

  我们也是一样啊!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招考试,有不少同学怀着一种抱怨的心态来学习,说起了考试制度的缺点和不平等性。但是应试教育制的制度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学会去适应,而不是对他们保持抵制的态度。若是选择适应,收益的将是自己;若是抵制,后悔的仍旧是自己。在这个是非分明的选择题中,你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我以前也是怀着一种怨天尤人的心态去看待中考的,但自从看到了这个节目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了。一切关于中考方面的怨恨一下子消失了,使我可以适应初三这紧张的气氛,投入到忙而有序的学习中去了。

  适者生存,这才是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技能,若积极地去适应,就会得到光辉灿烂的一生;若选择了抵制,那么终将被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1 00:09:37 | 只看该作者
蜘蛛的启示

  在生活中,启示是令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启示,使你悟懂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个微不足道的启示,也许会把悬崖边的你救上来。启示,告诉你很多很多......

  我们平常都很讨厌蜘蛛的,但是通过这件事,使我改变了对蜘蛛的看法。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我站在阳台眺望远方,突然一个灰色的小生物在我眼前移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毫不起眼的蜘蛛。它,正卖力地在织网。这只渺小的蜘蛛正吐出乳白色的丝,一丝不苟地从这边爬出来,又从那边爬往这边,没有一点显出不耐烦的样子。突然一阵风吹来,蜘蛛正织好的网变得破烂不堪,这么沉重的打击!我想它一定放弃了,结果我完全想错了,蜘蛛居然继续织起了破烂不堪的网,看着它不厌其烦的样子,我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接着一阵雨又打破了它的网,它仍旧坚持不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破网,我变得没有了耐心,转念一想,边蜘蛛都能坚持下来,我难道做不到?雨停了,蜘蛛也织好了网,一缕阳光照在蜘蛛身上,它显得格外的伟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着这只小蜘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爬起来,我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我心里面一下子舒服了许多。

  是啊,连一只小小的蜘蛛都能如此耐心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能毫不退缩地去面对失败,取得成功,我们人为什么就不行呢?相认只要我们像那只小蜘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因为我们自己比蜘蛛强得多,不是吗?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勇敢面对挫折,克服各种困难,相信成功一定长伴于你的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4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