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拥有13亿多人的悠悠五千多年大国,高等学府不能跻身世界前100强,这不仅值得教育界高层深刻反省,也
应该值得作为国民的我们对自己反问一句:“为什么?”
教育不是建几所学校,招几个老师那样简单的事情。
作为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老师也应该端正自己的位置;而作为教育界高层,更应该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态度和目的、决心。
长久以来我们都在一厢情愿地进行着自己的教育;更长久以来,我们都在进行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一厢情愿,这个意思大家都明白!然而,在教育这条路上又出现多少类似于一厢情愿的事情呢?
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潜在意识不是为自己学,而是,老师叫他们学习,他们心里感觉就好像是
为老师学,当父母叫他们学习,他们也一样认为是为父母学,这种潜意识不仅仅只出现在小学当中,而是有更长
时间都跟随着,这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情!然而,很多学校都在埋怨学生或者生源!又如,很多学校都花了很大
人力、物力在纪律方面,然而纪律总还是上不去,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不考虑创造一种氛围,以氛围来无形的约束
他们呢?一种氛围一旦成型,那么任何人力的管理都无法与之媲美,因为这是自然的、自愿的、习惯的行为!还
有,想在他们心中播种种子,儿童团歌或者一些根本没经过正常逻辑验证的影片之类,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吗?
播种作用吗?或许在他们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内容的意思与目的的时候,会很高兴,很乐意去学,去看,但是,一
旦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一定的思考能力,再去看这些毫无逻辑可言的东西又会作何感想呢?我们都知道,成
年以后,很多事情,不是嘴里说什么,心里就是什么,反之,心里有什么,嘴里也不一定说出来!而教育的目的
之一是让他们成为善良正直,心口如一!关键时刻一位死心塌地的爱国者应该远胜百位嘴上的爱国者吧!为什么
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受国家对他们的殷殷期待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到这块乡田是他们的根?又为什么不能
让他们感念这里的树荫是他们的情呢?......
灌输式,这大家也都知道什么意思!既然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为什么就不知道,就算是水稻,灌溉也是
要懂得如何去灌溉的呢?不是灌溉多就是收成多的道理呢?我只知道在没有多媒体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老师
都是唾沫飞溅,激情无限,可是,座下的学生是无精打采的居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又为什么不先去理解一下
,教与学的区别以及衔接点呢?教者与学者各自的心态以及可承受之力呢?师者,授业解惑也,连古人都知道,
老师更多的是为了传授学生技艺,解除疑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比他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呢?我不知道,那些在
黑板上一个劲地抄写各种例题时侯,可曾想过,就算他们的一切都全部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也没什么的道理吗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代更胜一代,这是否又是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呢?教,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教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教。比如一个例题,在理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就不能以自己的身份和思维去理解,而是要把自己的
身份下降到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样的情况下去理解,再去感受这其中会遇到何种可能遇到的思维卡点。我们必须
承认,任何人在思考不同问题都有可能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思维卡点,而一旦这个卡点解决了,则思维会变的非
常活跃,甚至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觉,举一反三之明悟。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当然,拥有强大逻辑思维的老
师可以用一种更高明的手段去教导自己的学生。那就是如何把学生那杂乱无章又犹如洪水猛兽般的思维引导到一
个点上去,让他们自己正面去冲击这个关卡。所以,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解惑附之;教而次之;
总结贵之。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有多媒体,引导起来方便很多,如果真有这样观点的人,我真的想笑!我浏览了几个课件软
件内容,我可以肯定地说,很多地方还不如手动的生动、深刻!我只能说,有了多媒体,不能太依赖多媒体,而
是在无法用语言、动作等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其中的意思的时候,去借助多媒体的功能来完成这一目的
。在我的理解中,多媒体最多的作用是起到深化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真正用来教的。
偶然之间,我浏览了几个教育名师与教授的博客,里面不乏教育类的博文,可是真正一看,里面大多是些东抄西
凑的东西,很少有一些自己真正感悟的语句,甚至有些根本不适合某一阶段的学生去理解。要想让别人理解,教
出应有的水准,对号入座这成语蕴含莫大精深的道理吧。
教科书的内容,这应该是所有一切有关教育的最关键的所在吧,他起着整体引导,整体规划等等的作用。其实,
我很纳闷,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知道这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话,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句话里的“门”呢?
当趣味无穷的数学、甜如蜜果的地理、生动无限的历史被编排的浅淡与乏味的时候,为什么很少有人关注这个“
门”字呢?比如数学,硬生生地分开1到5,等等居然一侧完成也只有20以内,可曾想过,从十到十一与一百到一
百零一这其中有着诸多相同的道理?也许这样分开,主要是考虑对号入座的道理,那么可曾想过,只要能数到十
的小孩子,去理解十一这个数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呢?怎么?很麻烦吗?那么请你把班级里分出一组二十一个
人,然后去排成十人一队与十一人一队,让他们反复数五分钟,在数的同时,让十一人那组的第十一个人反复进
去出来地走动,五分钟以后再去问他们,你的那些可能要顾虑到的疑惑去考验他们是否知道了一些什么!理解了
这个道理,你再把十一的那队分成五个人与六个人的两队,让这五个人与六个人反复的分开,反复的合拢,在这
之间,你反复地跟他们讲加与减的道理,再过五分钟,你再去问他们加减到底了解了多少!然后,你再组成一组
十一个人,另外三组分别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然后反复地把十一那组人分一个出来到这三组中去,又不停
地让其中两组(必须有十个人得那组)合拢、分开,让他们去观察,去数,十分钟后,你再去问他们有什么感受
吧。(当然这其中的人,可以换成任何其他的能让眼睛清楚地看到的物件,比如台球等等。)总之,孩子就是聪
明,至少比我们聪明!我想说的是数学首先是“数”与事物的联系,让他们的加减达到什么数的范围,才能让他
们的脑袋瓜子豁然开朗,这是一级,然后引出奔到这一级,再让他们接受其他,又是否是有种水到渠成之感呢?
这是不是就是数学的一道门呢?再如地理,知道吗?曾经我的地理成绩不差,但是我对地理实在是一无所知,为
什么,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地理,浅淡地理解为一个地方的人情世故、冷暖始末、地形物产等,那么
就为什么不能首先介绍他们所在地方的这些事情呢?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地理这科的作用和意思呢?也
许很多人会说,这不符合教育系统化的逻辑!但是,你想过没有,喜欢与学,讨厌与学,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吗?研究之用与教学之用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吧?其他的不用多说了吧!历史也是极其类似地理!就不多说了。
至于语文,我想说,别把现代文与古代文分的那么敌对,那么分外清楚,他们都同样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引导学
生正气与开放思维才是正道,比如司马光砸缸之类的文章就是无价之宝!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富贵无边,穷困潦倒又有多少本质区别,更多的是物质享受的区别,人依旧是人!无论是
过去的人、现在的人还是将来的人都一样,执着、幸运的人们留下了足迹,不幸的人们如烟消散!
祝愿祖国真正强大。(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写了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其他意思,只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许
是由于本人知识的匮乏,不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只是愿望。有勇气些这些还是一句话鼓励了我“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