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21:5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正直,还有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以及他们美好的行为,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案例反思: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
语文课情感培育也必须是长期性的、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能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材中进行思想情感的培育,这才表现出教育者育人的功力。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0: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