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十三中学2017年——2018年上学期工作总结及展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21: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学期可谓是丰富多彩,充实收获的一学期,对于我这个正式进入教师岗位的我来说,有很多只得总结和展望的地方。现就分别从听课、备课、教研与培训学习、人际沟通等方面对这学期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听课,本学期共听课46节,包括的类型有:智慧课堂,卫星课,传统课等;同学科的课、跨学科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下课与讲课老师共同交流,让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别的老师的优点,积极探索与学习。

二、备课,关于地理教学的备课情况,主要认真搜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及时整理,在把握好课程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入创新思想,突破每一个课题的重难点部分,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研与培训学习:本学期两次参加郑州市教研活动,两次出差培训学习,四次校内专题培训,两次网络在线培训学习,在教研与培训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教学思路,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能,提高了自我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四、人际沟通,与同事之间互相帮助,积极探讨教育教学,和谐融洽关系让我能够更好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我坚持的是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对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下的生活都可以提高效率。



对下学期工作的展望:

一、仪表。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服装整洁大方。(根据调查显示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们关注率最高的就是老师的着装是否得体。)由此可见服装得体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从颜色上说就是不夸张、不怪异,清新、端庄优雅就为适合。鞋子穿着舒服,不能为了美丽踩个恨天高。不仅不方便,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专心上课听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达不到教学活动应该有的效果。

二、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年轻的地理教师面临讲台,要给高中生讲课,自己的专业知识功底需要进一步的夯实。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不足之处多向同学,老教师学习经验以丰富自己,在教学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的,可见要上好一节好的地理课,在课下要努力付出,只有自己在下面掌握清楚了,把知识点吃透了,才能够在讲台上讲好,学生听的明白。而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更要学会板图能力、绘图和分析地理图像的能力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听的明白,听的有趣,才会喜爱地理者门科目,才能喜爱上我这个老师的课。从而转化我更加努力为之精心上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①有效生动的进行课堂导入。学生们都喜欢对有趣的知识进行发掘学习的动力,所以课堂导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有趣,能够吸引到学生。或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殊性,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发起疑问,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②课堂中间部分也要调动大家的学习氛围,不管是小组竞赛,还是个人抢答等环节,都要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做学生们的引导者,让学生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注意要把传统教具与多媒体教具相结合起来。③课下布置作业,要形式多样化。结合当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布置作业,如果有时间允许在课堂上能够练习完作业,或者学生们掌握的不错,课下就不必布置作业,毕竟高中生还有很多作业要完成。坚持课堂上能够消化吸收的知识,就不用放在课下让学生们花时间去完成。

四、生活,课外时间把学生当朋友,多观察,多关注,多关心。学生们的特点性格千差万别,但是有一个共同就是都叫我老师,也都是我的学生,因此我也有责任在生活上帮助关心他们,则只有生活上没有烦恼,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注意地理方向的科研成果。要积极阅读地理有关的权威科研成果和期刊。用最前沿的地理成果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去,带给学生们最新,最有时代前沿的地理知识,而不是一直教教材,而是把教材当成一种工具去融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利用课外丰富的科研成果,融汇贯通在一起,用简单易懂的思路去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地理老师,我想还有很多我要去为之奋斗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21:03:51 | 只看该作者
2017年——2018年上学期工作总结及展望

——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王梦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3: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