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16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做个故事教学中的善问者
在一次教学观摩中,看到《新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教学活动。《新乌鸦喝水》说的是有三只小乌鸦比赛看谁先喝到小口径瓶子里的水。其中两只小乌鸦按照老前辈的办法,忙忙碌碌到处找石子提升水位。第三只小乌鸦却独辟捷径,叼来一根空心麦杆插进瓶子里,轻轻松松地就喝到了水。听完故事,那位老师问孩子:“听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对两只乌鸦说什么呢?”孩子面露难色,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不知道要对乌鸦说什么。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明白两只乌鸦不动脑筋,所以输给了第三只乌鸦。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孩子们难以回答清楚,好在那位老师马上调整了问题:“看完故事以后,你觉得哪只乌鸦喝水的办法更加好?为什么?”话音刚落有的孩子就说开了,有个孩子懂了:“第三只乌鸦的办法好,她动脑筋了,跟老乌鸦的办法不一样。他赢了”两次提问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幼儿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故事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呢?我在实践中的体会是:
一、 有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文学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可以贯穿整个活动,这样能帮助幼儿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
1、 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孩子们再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例如,在故事《小猫种鱼》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幼儿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幼儿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
2、 采用假设提问,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如在学习故事《重要电话》时,我问幼儿:“如果你是沙沙,你会怎么做呢?你晚上一个人在家时心里会怎么想?”这让幼儿一下子沉浸在了夜晚独自在家的情感体验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人物的心理特征。又如我在大班童话《城里来了大恐龙》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心理活动,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恐龙他愿意给城里人带来了那么多麻烦吗?果你是大恐龙,给城里人造成了很多麻烦,你会怎么想?当恐龙变成立交桥时,他心里怎么想的?绝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做出回答。
二、 有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
1、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答案单一的选择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幼儿探索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故事《三只是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儿童故事,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教材沿用多年。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老师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2、紧追式提问,让孩子学会表达在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孩子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我们青年教师很着急,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教师会临时乱了阵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干脆视而不见,有的模糊应答,有的灵机一动,请听下回分解。其实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地回答,我们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如:在孩子很喜欢的中班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中,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蛋糕有什么神奇的本领?有一个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举手了,我赶紧请他说:“昨天爸爸带我去超市了。”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这时我进行了追问:“你们去超市干什么了?”“买了生日蛋糕,他会唱生日快乐”,“噢,原来你认为蛋糕又唱歌的本领。”这是我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和不准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这时孩子又出现了从众的回答:“我也买了会唱歌的生日蛋糕,”……这时我又追问,蛋糕还有没有其他的本领呢?孩子就会受暗示,找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来回答:“还会说生日快乐”“还会开出漂亮的莲花灯”……
3、 互动式提问,让孩子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孩子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如在学习故事《野猫的城市》时,问:“野猫讲的城市和我们的城市一样吗?”在让幼儿展开讨论时,可以问他们:“如果让你去告诉小动物,你会把城市说成什么样的呢?”幼儿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一定时间的考虑答案,组织语言,全面地概括出了城市的许多特征,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羊和狼》的教学活动中, 针对两只羊为什么会掉到水里去的原因, 我引导孩子讨论: “两只小羊碰到这种情况后, 该怎么办?”孩子们作出了种种推测: “两只小羊可以猜拳, 谁胜了, 谁就先过桥。”“可以采用轮流的办法, 这回你先过, 下次我先过。”在讨论中,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 也在向同伴说明自己想法的同时发展了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还须注意提问的角度应与幼儿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提问的梯度要显现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水平;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等等。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去慢慢经营、摸索,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我们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那我们就从细节入手,关注提问的策略,通过巧妙设问改变幼儿被动接受故事的状态,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