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文明交往论》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20: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明交往论》是一本专题性的论文集。是彭老师历时15年完成的著作,专论人类的文明交往,是彭老师15年对文明交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共40余万字,2002年8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为精确阐释文明交往论,彭老师从文明与交往的关系入手。彭老师在自序中这样说“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文明与交往的互依互存是由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文明脱离了交往,便会衰亡,交往离开了文明,便会走向野蛮,只有文明交往才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彭老师将文明交往看作是和生产力一样的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认为文明交往使生产力的潜在可能性变为实际的现实性,使生产力得以继承、发展,并从偶然的个别发展为社会的共同财富。文明交往所形成的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横线和纵线,彼此交叉璧联,织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

文明交往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即从现实人的实践活动这一前提出发,是对作为人们(作为历时性与共时性存在的不同实践主体)之间以变革生存环境或变革世界为目的,从而相互发现、认识、沟通、理解、制约、影响、渗透、改造等实践活动的历史哲学范畴。文明交往清楚地昭示了人的社会性,从而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文明交往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实践性,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这种文明交往的实践性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的本质问题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社会交往不但是人类的本质形成的前提,而且是人的个体本质形成的媒介;它既在人的发展中具有整合功能,又是人的全面化发展的条件。人的本质只能从作为自己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的结果——社会关系总和的性质中,才能得到间接测定。这个总和的公式是: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人的本质。交往的个人和社会形式的两重性,规定了人的本质——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之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乃至整个自然界,从根本上讲,在于人具有洞察力、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于人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因此,人的劳作是人类手、脑并用而履行自然的人文之作,这是人类文明之源。人文即人事,是对自然而言的。文明是自然物的人文化形态。彭老师之所以这样定义人,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人,把人类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问题的实质。鉴于此,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表现了双重的交往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双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交往中完成的本质统一。文明交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它不断消灭人类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逐步加强社会联系和整体化过程。

人类文明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物质交往,提高了人们富裕文明生活;精神交往,升华了人们思想文明境界;制度交往,推动着人们社会文明规范的完善;而生态文明交往则增进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文明交往中的主要因素有:主体和客体、交通和科技、民族和国家、地缘和环境、宗教和文化、语言和文字、利益和正义。在此基础上,彭老师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内涵: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客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交通是文明交往洪流奔腾向前的大动脉,科技使文明交往在正确解决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关系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民族和国家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单位,地缘和环境是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支撑性条件。宗教是文化基因的价值核心和内在精神,文明交往离不开宗教和近似宗教的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语言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和形式,是文明交往的工具。利益和正义则是文明交往的驱动因素。

文明交往具有五种基本属性,即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迁徙性。各属性在文明交往中的作用分别是:实践性是文明交往的本质属性,互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文明交往的发展程度和兴衰存亡,开放性是任何一种文明昌盛的标志,多样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反映,迁徙性是人类群体在文明交往过程中的空间位移变迁。

在文明交往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有:主体和客体、交通和科技、民族和国家、地缘和环境、宗教和文化、语言和文字、利益和正义等。作为由一系列属性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交往的基本属性有: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迁徙性。在文明交往之链上,比较突出的环节有:挑战与应战、冲突与整合、有序与无序、外化与内化、现代与传统、全球与本土、人类与自然。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和自然界的平衡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身文明的自尊、欣赏和对其他文明和尊重、宽容乃至欣赏,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胸怀和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人性追求,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文明和异己文明的理性探索和深刻理解。书中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将其概括为:“美己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归宿:在社会的交往中,逐渐放弃使用暴力这些兽性手段,代之以理解、宽容和互助这些人性的东西。

总之,彭老师所倡导的文明交往论,研究的基本课题是对人类文明及其交往规律的认识。文明交往的实质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和相同文明之内的人与人的社会联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文明化问题。对于各种文明理论,都应在历史的文明交往长河中接受考验。

《文明交往论》的个案研究始于游牧民族塞人,历经阿富汗篇、伊朗篇、中东地区篇、阿拉伯伊斯兰篇、世界史综合篇,终于当代世界的战争、政治交往;从伊朗祆教文化及其与唐帝国的交往到回族文明的交往,再到犹太学与阿以冲突;从丝路枢纽地区的文物考古到中东的现代化进程,再到第三次技术革命;从古希腊的钱币到阿拉伯经济思想,再到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该书涉猎之博、探究之深使后生望而兴叹。

塞人篇是分论中的第一篇,赛人以自己特有的整个民族结构和文明形态,或去或留、或迁徙、或征战、或分或合,从事着频繁的文明交往。赛人既是早期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侵袭者,又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往的使者和早期东西方陆路交通的开拓者。赛人的文明交往活动是远古世界文明交往的一个缩影。

第二篇是阿富汗篇,阿富汗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阿富汗在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经常冲突和彼此吸收涵化的临界地区,也是各强大邻国和民族争夺的前沿地区。更重要的是它在世界史上又是游牧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以及原始宗教、祆教、希腊宗教、佛教、印度教直到伊斯兰教等宗教辐射传播的交汇地区。阿富汗不但有特殊的地理环境,还有特殊的民族构成、人口分布、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在阿富汗,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充分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元共存的特点,在冲突与融合相互交织的过程中,文明本身发生了改变:一是本土文明的改变,即吸收了新血液,增添了新内容;二是外来文明逐渐适应了本土文明的要求,甚至改变了本来的面目。这两个改变过程,实际上是文明生命过程的延续,正如生命的过程是新陈代谢一样。

第三篇是伊朗篇,伊朗处于丝绸之路枢纽地带,在西传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文明交往打开了伊朗和中国互不接壤的空间障碍,特别是伊朗的特殊地缘政治文化地位,使它在东端中国和西端欧洲之间的交通线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伊朗是一个产生过多种文明、吸纳过多种文明和经历过诸多文明交往的大国。伊朗文明同中华文明之间的悠久、广泛而互动的交往,是一部经久不衰、开发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源。

第四篇是中东地区篇,中东地区不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长期以来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区之一,东西方不同文明在这里交汇聚散,形成了文明交往的诸多独特性。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是东西方民族和文明的交汇点,而交汇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既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战争的。从中东历史看,战争形式是经常在起作用的。如果从文明交往理论来看,无论战争也好,和平也罢,都是文明交往的类型。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交往在中东地区战争成为交往的重要形式,战争苦难缠绕着中东各国人民。但是,从文明交往的历史规律看,文明交往终究要走向交往的文明化,尽管道路漫长曲折。13卷本《中东国家通史》就是以文明交往理论为线索,以文明交往的历史主线来贯通中东各国的内部和外部诸多联系,来沟通中东各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来会通各种交往方式,力图勾勒出中东各国的基本历史面貌和国情特征。

第五篇是阿拉伯伊斯兰篇,历史交往的普遍性,决定了阿拉伯史研究要体现“综合性”特征。对阿拉伯地区和国家的研究,彭老师提出了三大层次、三个同心圆、三个综合要素的研究思路。要利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化学、军事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种方法对阿拉伯地区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考察,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有联系、区别地处理好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关系,外究它同全球和中东的联系,内通阿拉伯国家由古及今的变化,这样才能找出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第六篇是世界史综合篇,在世界帝国一文中,彭老师认为,世界帝国的特性在于文明,不同文明构成了不同世界帝国的不同风貌。各个时期出现的世界帝国,无不是人类文明交往活动扩大的结果。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华帝国、波斯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萨珊帝国、阿拉伯帝国、埃及帝国交往的明证。只有从文明的特征上了解世界帝国,才能从根本上深刻地理解世界帝国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世界帝国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文明交往是理解世界性大帝国盛衰的一条重要理论线索,每一个帝国的兴衰史,都是世界文明交往的历史个案。

第七篇是世界当代篇,在第三世界一文里,彭老师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军事交往。这次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三个世界的国际格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历史交往形式的直接产物。“热战”过后,又出现了“冷战”这一新的交往形式。在特殊夹缝中求生的第三世界在自己的外部交往中,积极建立世界性交往组织,创造了世界性交往组织与原则,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作为世界性文明交往发展产物的第三世界,又把自己融入了当代社会的世界性交往范畴之中。

《文明交往论》教会了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只是看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它为什么,从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规律。彭老师用儒家学者的眼光,用半生时间完成了这部书,它体现了一个儒家学者对人之本质的理解,对世界交往文明化的渴求与期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20:54:49 | 只看该作者
《文明交往论》读书笔记

郑州五十三中学 马利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01: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