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宰相与内阁的比较 四、材料补充 (一)、两汉前期,丞相位高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令,丞相认为不好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去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候,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候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二)、材料一:废除丞相制度15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㰠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臣下敢有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 材料二、(对明朝废宰相制度)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24年不上朝,从宪宗 到熹宗前后竟有160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三)、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钱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五、课堂反馈 1、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杨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却受到皇帝、_______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最后战死沙场。文中“_____”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3、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 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 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4、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5、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