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43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着力读书训练着眼思维发展——《爬天都峰》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  罗德淇
评析: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许双全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研室  廖惠渝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三、执教教师简介
  
  罗德淇,女,24岁,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93年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工作以来,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潜心钻研,虚心求教,取得显著的成绩。1995年参加成都市锦江区青年教师“四赛”活动,荣获一等奖。1996年参加成都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4月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10月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曾先后荣获“良师益友”、“新苗奖”、“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风筝》教学案例



张秀华 孙 俊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五十多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新、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2)生字娃娃还记得吗?我们开火车认读。



(3)看来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谁再来回顾上一节课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读中悟情,以情促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风筝做好了,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



①同学们,你放过风筝吗?你是怎么放风筝的?



②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来。



③谁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也有任务,边听边用三角符号标描写人物动作的词。



④多么生动的词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的正确运用,把放风筝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抓住人物动作具体描写的方法我们要学习。



⑤风筝飞起来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⑥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那就让我们快乐、幸福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都是快活的,其实我们的快乐还不止这些呢!接着读下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①生读第四自然段的1、2句。



师: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看来做风筝、放风筝的确是孩子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就在孩子们享受着风筝越飞越高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



②风筝一下子没了踪影,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快速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什么是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刚才他是在呼唤,但是千呼万唤吗?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



师:多好的两个成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孩子们的心情。



4、学习找风筝



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



①请同学们快来读第五自然段,看看他们有没有把快乐找回来。



师: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四处寻找了半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垂头丧气)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师:同学们不要垂头丧气,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②师:后来找到了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如果让你们接着写,会怎么写?



学生交流: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



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



师小结: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4、课后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描写心情的词语,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也写几个,比比谁写得最多。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希望 快活



放风筝快活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找风筝哭了 垂头丧气



二、教学实施(精彩片段)



【片段一】



师: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一生读



师:我觉得你的心情很平静。谁能读出孩子们激动的心情吗?



另一生读



师:你动情了,我觉得你就是那个放风筝的孩子看来做风筝、放风筝的确是孩子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就在孩子们享受着风筝越飞越高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



风筝一下子没了踪影,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快速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师:什么是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刚才他是在呼唤,但是千呼万唤吗?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



多好的两个成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能读出孩子们的心情。



一生读



师:你读得还有些欠缺,谁还能读得更好?



另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有感情,看来要超过你是不可能的。



【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教师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片段二】



师: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文



师:四处寻找了半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



生:读文回答(垂头丧气)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垂头丧气”的意思和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师:同学们不要垂头丧气,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师:后来找到了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先小组交流,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听音乐写)……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



有的说:“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



有的说:“幸福鸟啊幸福鸟,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们多么想念你!你快回来吧!快回来吧!”



……



三、教学反思



《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每读一遍都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文本。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作者如何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呢?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要在“读”上下功夫了。



风筝做好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地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文章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围绕“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来品读课文,在“是否快乐”这个问题的调控下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所预想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比如:文章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差等等。作为新教师,临场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抑画扬言 欲擒故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画”习作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一、习作内容简说

人教国标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的主要内容是写“秋天的画”。编者意图是让三年级学生借助图画,训练观察,学习表达,实际上是看图作文训练。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与“表达”都是看图作文的难点。这两个难点中,前者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而后者往往是教者所忽略的。我们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察与表达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理念

看图作文教学,一般模式是学生先看图再习作,结果学生往往生厌失趣。如何突破“观察”与“表达”的难点而又不使学生失趣厌写呢?本次习作教学设计打算以欲擒故纵的策略来实现这个愿望。即为了让学生更好“观察”却故意在开始时不要学生从容“细致”地看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学生有画却故意藏起来,让学生说画猜画,以此来突破本次看图作文的难关。

三、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初步学习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抓住特点的方法。

2.初步学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表达。

3.学会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他人的习作。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彩的秋天”的画及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画(可以选,也可以自己画。注意提醒学生,不能提前让别的同学知道自己的画)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自由联想 教学引入

我们本单元学习了“多彩的秋天”。同学们,一提到“秋”字,你想到些什么?一提到“多彩的秋天”,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设计意图:开课以“放”为主,以“秋”这个开放性命题来引入,学生可结合本单元课文及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进入言语的初步发动状态。]

2.观察美景 激活语言

课件呈现多幅秋景图。师:你能用哪些准确优美的词语来表达看到的画面呢?

[设计意图:这是初步观察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观察要抓住特点;同时,美丽而丰富的图景,传递大量的视觉信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言语表达,为下一步的定向观察“表达”作铺垫。]

3.训练观察 引领指导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出一道智力考察题,看你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哟!老师要快速呈现几幅图,你要迅速观察判断,哪些图是反映秋天的景色。

老师以较快速度演播几幅图画。师:你们看清了吗?哪些图是反映秋天的?

师:(生答后)为什么是反映秋天呢?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师:(生答后)到底这些同学说对了没有,我们再看一看这几幅图。

教师根据学生判断的图画回放并定格相应秋景图,再根据情况具体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表达。这个环节,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灵活调控,现场生成。学生的描述能体现一定的观察与表达方法时,教师要及时肯定,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学情预设──

(1)如果学生表达有一定顺序,说明学生观察有序,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部分有序,而有的地方混乱了,教师可以提示:假如你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可能更好。这也是给全体学生以观察有序的训练。

(2)如果学生表达时能自然联想,能发挥想象,能融进自己的情感,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告诉学生,这也是观察的一种方法。

(3)如果学生表达清楚,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准确表达,教师要肯定其特别好的地方。

(4)如果学生能用比喻、排比、拟人等表达方法,要表扬。

(5)以上四个方面,如果学生在某个方面没有涉及到,教师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课件呈现例文来引领;如果学生在看图表达中,四个方面都涉及到了,还是要呈现例文,以便于学生能更细致地体会观察与表达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放”,看似在验证学生观察对不对,而教学实质是引导学生探究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快播画面进行“智力考察”,似乎故意不要学生看清图画,意图却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例文呈现 方法认同

师:这是一篇同学写的看图作文,你看他有哪些优点,哪些值得改进的呢?

例文《多彩的秋天》(略)

学生谈到的优点,教师在课件例文旁标注,以强化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学生谈改进建议,正确且典型的,教师与学生一同在课件上修改。

5.全体参与 实践运用

定格另一幅秋景图,让学生只看30秒。看谁最会观察,在小组中说一说,评一评。

[设计意图:前面的四个环节,都是教师指导为主的活动,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实践认同的机会。本环节就是要全体学生自我实践,运用教师引领下得出的观察与表达的方法。“30秒”的游戏形式,学生会更感兴趣,规定时限更利于集中注意力。]

6.猜画游戏 意在表达

(1)师:我们还来进行一个新游戏,游戏名称叫“说画猜画”。各位同学独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秋天的画”,注意不要别人看到了自己的画,然后想一想,我怎样才能更清楚具体地介绍我自己的画。

(2)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画的具体内容;同组猜一猜,想一想,他说的画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3)介绍画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其他同学说一说,他介绍的画与实际的画面一致吗?再从下列几个方面评价说画的同学(课件呈现)──

a.表达清楚。介绍抓住了画面的特点,表达有一定的顺序。

b.表达具体。能清楚地介绍画面内容,还能适当想象联想。

c.表达生动形象,会用优美的词语,会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方法。

(4)推荐两名同学上台交流。

(5)师:听了同学的介绍,想一想,我怎样才能更好介绍自己的画。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说画猜画”的比赛虽然结束了,现在我们还要比谁写得好哟!

[设计意图:不要“图画”大大方方亮相,总让“图画”躲躲藏藏,目的是欲擒故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更好地自我表达,更自然地进入本次习作的内容,突破畏惧习作的心理“警戒线”,突破本次习作的难点。]

7.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动笔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8.自读自改 互听互评

写完后,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根据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改一改,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提意见,再修改。

9.张贴作品 欣赏他人

把自己的画和习作张贴出来,请大家欣赏。要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享受习作的成功快乐,然后同组评星。比一比,谁的红五星多。

10.教师评讲 肯定为主:教师评讲,也多从积极的方向给予评价和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设计:于艳 点评:张兴堂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总评

《秋天的雨》一课,是一节真实的课,一节朴实无华的课,一节抓语言文字、重诵读的课,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时,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三、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于艳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获得一等奖。)


山东省青岛市永宁路小学 于艳 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教委教研室 张兴堂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充满灵动的课堂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及评析
南昌市青云谱区京山小学 周冬花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本堂课紧紧把握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的实景把学生带入课堂,而后又通过巧妙提问启发学生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出课外,带到更广阔的自然空间,最后以演促读,动画结尾,使得整堂课处处闪耀着灵动的火花,快乐的情趣和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色彩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雨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以及色彩美。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铺垫情感
1.(课前5分钟)放配乐导入课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秋天的美景画面。
2.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秋天,走进快乐的天地!
3.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课前5分钟的秋景课件,加上《秋日私语》的动人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美妙的秋日意境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昨天我们学了生字词,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 请看大屏幕: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1) 生自由读。(2)指名认读。(3)齐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5位同学分段读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银杏叶、红枫叶、金黄的田野、小青蛙、小松鼠、……)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一)感悟“五彩缤纷”。



1.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 师问: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都给谁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


2. 想不想看看这些多彩的颜色和美景呢?


(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作适当配说。)


3.重点体会,指导美读。



现在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先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轻声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反馈: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多媒体显示相应句子及画面.师分别作朗读指导。


4.仿写:秋雨还把什么颜色送给了谁?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说几句吗?


生:秋雨把紫色给了茄子。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高粱,红红的高粱像一个个火把。


生:秋雨把红色给了苹果,一个个苹果向我们露出诱人的笑脸。


……


5.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真美啊!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生:五彩缤纷.)谁会运用“五彩缤纷”这个词?


生:五彩缤纷的图画


生:五彩缤纷的衣服


生:五彩缤纷的花朵


……



(学习第二段时,紧扣了“颜色”这一重点,通过找颜色词,品读美句,看秋景图,仿写秋色语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理解了“五彩缤纷”的含义,深刻感悟到秋天的美,并通过仿写、练说、配乐朗读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情感得到尽情发挥。)


(二) 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


(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1.指名读。


2. 你还知道秋天的雨里藏着什么香味?谁能仿照”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来说说?(生:枣甜甜的;葡萄酸酸的…)


3.师:啊!秋天的雨里原来藏着这么多成熟的果实呢?连我都听得流口水了,更何况小朋友呢!现在,就让我们画饼充饥,先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来解解谗吧!(配乐齐读)


(仿说练习的设计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丰满了学生对秋季的理解。)


(三)表演朗读。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她还是个热心人呢!瞧!她现在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她在说些什么?同学们,我有个好主意。咱们来把第四段的内容演出来,好吗?


1.师生互动,以演促读。


(1)师:(拿起小喇叭)朋友们,冬天快来了,大家作好准备啦!小喜鹊,你在哪儿呢?




生: 我在这儿呢!



师: 你在干什么?



生:我在忙着造房子呢!


师:哦,你真勤快!那忙吧,再见! 生:再见!




……


2. 你们真是出色的小演员。这么快乐的景象,你们想不想大声地读出来呢?那就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一段吧!(课件出示第四段内容)





(这一段采用了以演促读的方式,即避免了教学形式的单一,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互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板书:美丽欢乐……)


2.配乐齐读课文。


3.欣赏朗读动画片。


(动画片是小学生最爱看的,这一设计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给课堂带来了一个无比快乐的结尾。)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中的秋天。


3.出去寻找秋天,并把你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板书设计



总评: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但对于缺乏生活观察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本堂课在突破这一难上有以下几处亮点:



一、借助直观图景和钢琴音乐感性表现文本,实现了文本和现实完美的结合,使学生能透过文字更深地理解了课文,真正感受到秋天的美,促进了感情朗读。



二、多处的仿写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使得整堂课妙趣横生,生机盎然,时刻闪现着灵动的火花。


三、以演促读激发了学生表演欲望和探究文本的兴趣,也展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杜 娜



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四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朗读能力。

2.仿照诗歌的形式读写诗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对秋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理解课文并不难,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形象,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然后紧密结合课文借助多媒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听秋声、找秋声、说秋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美,学生在听、找、说中动耳、动脑、动口领悟秋天的美好可爱。最后的写秋声引导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秋天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1.与插图、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课件。2.轻音乐。(配乐朗读时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体验形象

1、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雨》,课后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资料,其中有一篇是我们学过的课文《秋天到》,还记得吗?一起读读。(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资料,生齐读。)

2、  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景象、缤纷的色彩,还有奇妙的声音,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用心地去听听秋的声音。(多媒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秋天到》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帮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景象和缤纷的色彩,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记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二、 明确要求,初读了解

(一)  听秋声

1、秋天有哪些声音呢?我们一起听听。(播放课件及相关录音:风声、雨声、蟋蟀声、机器声等)

2、 你听到什么声音,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什么?

3、作者也听到许多声音,他用诗的语言替我们记下了秋的声音,想不想听听。(多媒体播放课文插图及录音。)

4、愿不愿意也来一遍,各自读书,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课件和相关录音,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声音和相应和景物形象化,为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作准备。]

(二)   找秋声

5、  诗人替我们记下了秋天的哪些声音呢?各自读书找找看,注意先读方框里的提示,按提示的要求读课文。

6、  (多媒体展示阅读提示,)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7、(各读书后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板书:落叶、蟋蟀、大雁、秋风)

[设计意图:方框里的提示是学习略读课文的依据,它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按方框里的提示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方框的提示下,边读边悟很快就能找出诗中描写的秋天的声音。]

三、 朗读想象,体验交流

(三)说秋声

8、 这么多美妙的声音,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好好读读课文,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最喜欢哪一节的什么声音,为什么喜欢这些声音,它让你想到什么?

9、学生讨论后指名交流,教师相机点评,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节写的落叶声,它让我知道秋天来了。

师:能不能给大家读读这一节。(生读)

师:还有谁也喜欢第一节写的落叶声,说说你的想法。

生:厚厚的黄叶铺在地上,踩上去软软的,就像铺了地毯。

生:我喜欢落叶声,它让我想到树叶落下来,像蝴蝶在飞很美。

师:这么美,能不能有感情地读读,把美景展现出来。(生读)

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秋风吹过树梢,树枝轻轻摇摆,一片片黄叶离开大树,随着秋风翩翩起舞,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再见了,大树!明年春天我还会来的>

生:大树,谢谢让我在春天里健康成长,再见了。

师:说得好。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大树的依恋,带着对大树的感谢,边做动作边读第一节。(伴随课件生边做动作边读书。)

师:还有没有喜欢其他声音的同学?

生:我喜欢第二节的蟋蟀声,因为我喜欢蟋蟀。

师:捉过吗,观察过它是怎么唱歌的吗?

生:我知道它是用翅膀发声的,它的翅膀就像二胡的弓和弦。

师:(多媒体播放蟋蟀弹琴的放大镜头)难怪诗人说它“振动翅膀”,原来是有原因的呀。你知道的真不少,能读读吗?(生读)

师:(放课件创设情境)秋风习习,蟋蟀再次来到阳台上,他曾在这里歌唱了整整一个夏天,现在天气凉了,卧室也收拾好了,他要和阳台告别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阳台,谢谢你陪伴我一个夏天,明年夏天我再来为你演奏。

生:天气凉了,我就要回卧室了,请听我再为你演奏一曲。

师:我们请喜欢蟋蟀的同学一起读读这一节。(生齐读)

生:我喜欢大雁的叫声,我知道它们要飞到南方过冬。

师:见过大雁飞吗,是什么样的?(生学)

师:(放课件)天那么高那么蓝,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

生: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师:多美呀,能读出来吗?(生齐读)

生:我喜欢秋风的声音。因为秋风既不像夏天的风那么热,也不像冬天的风那么冷。

8.不论落叶还是虫鸣,不论秋风还是雁群,都给我们带来了秋的信息,让我们一起读读前三节,好好感受这秋的声音。(生齐读)

[设计意图:“说自己喜欢的声音”这一发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说只是一个方面,以说促读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诗句具体形象化,既帮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的齐读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升化。]

(四)悟秋声

9.其实秋的声音很多很多,到处都有秋的声音,所以诗人干脆把秋当作辽阔的音乐厅,在哪一节找到了吗?(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生齐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秋的声音要靠心去感受。

生:“好好”说明要认真地听,用心地听才听得到。

10、只有用心听才能听到秋的声音,才能发现这些美妙的声音蔵在哪,这些美妙的声音到底蔵在哪儿呢?各读课文找找看。

生:秋的声音蔵在叶子里。

师:你听到过叶子里的声音了吗?是什么声音?

生:是“刷刷”的声音。

生:秋的声音蔵在小花里,是花朵枯萎的声音。

生:秋的声音蔵在汗水里,是农民劳动的声音。

生:秋的声音蔵在谷粒里,是丰收的声音。

(结合学生回答,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悟秋声让学生领悟秋声的丰富多彩,不同的秋声代表不同的秋景,蕴含着不同的图画,让学生在悟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可爱。]

四、模仿创作,熟读成诵

(五)写秋声

10、诗人发现秋蔵在每一片叶子里、每一朵小花上、每一滴汗水里、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生活中你发现秋的声音还蔵在哪?

生:我发现秋的声音还蔵在绽开的棉花里,秋天到了,棉花丰收了。

生:我发现秋的声音还蔵在成熟的苹果里,苹果掉在地上。

生:我发现秋的声音还蔵在轰鸣的收割机里。

……

11、    同学们真细心,诗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我们却在那里找到了秋,听到了秋的声音,能不能像诗人那样用书上的语言,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表达出来。老师先来过一把当诗人的瘾。

师:听听,秋的声音,石榴咧开嘴巴,“格格”,是成熟的笑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苹果掉在地上,“扑通”,是喊我们品尝的声音。

生: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张大嘴巴,“呱呱”,是和池塘告别的声音。

生:听听,秋的声音,棉花露出牙齿,“格格”,是丰收的笑声。

……

[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启发学生说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丰富学生对秋天特有声音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鼓励、示范,开发学生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2、秋的声音很多很多,马虎的小朋友却听不到她,因为她是那么快,你还没注意她就从北方匆匆地来了,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她又往南方匆匆的去了,虽然她来去匆匆,只要你用心听,你就能听到秋的声音。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再次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一起听听,秋的声音(各自读)

13、 秋的声音真的很美妙,这首诗也写得很优美,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跟诗人一起去听听秋的声音。(配乐读)

[设计意图:朗读升化感情,感受秋的来去匆匆、悄无声息,感受秋的美好、可爱。]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虽然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见,但由于视角独特语言精炼,再加上受学生年龄、思维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蕴含其中,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朗读理解美

理解课文是需要读的,理解诗歌更是如此,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的基本定位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了黄叶飘飞,读出了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了“振动翅膀”的原因,等等这些不正是新课标精神所要求的吗?

二、活动感悟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节课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对美的感悟表现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听、找、说、悟、写,多器官共用,学生的学习是紧张有序的,是生动活泼的,他们兴致勃勃,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美。

三、写作表现美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12:00 | 只看该作者
重实践重运用──《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南钢小学 周红梅



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小学 周红梅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

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你觉得这些声音动听吗?师: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

学生自由交流想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师:找出你喜欢的声音,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师:把最喜欢的部分,和同桌一起欣赏。

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师: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

指名读后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生:第一节可以要读得快活一些,因为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落下时在翩翩起舞呢!

生:我认为可以读出一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生:第二节读得太好了,让我想象到了自己是一只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蛐蛐”“蛐蛐”,实在太好听了。

生:读大雁的这句话要读出舍不得的语气,因为它就要去南方了

生:读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4.演读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一阵阵秋风斥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________”。

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想象的内容填空,然后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生: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

生: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

生:大雁对小青蛙说:“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

生:秋风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表演来促读。]

5.美读。

过渡:(配乐,深情地)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师:谁有自信能读出秋天的美好。

指名朗读,学生大胆展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秋的美好吧!

全班配乐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 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师: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说一说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生: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它们欢快的歌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弹琴。

生:听听,秋的声音,黄叶纷纷落下,“呼呼”,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写写,秋的声音

师:是啊,秋的声音令人遐想, 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师: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 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的诗歌  

板书

12 听听,秋的声音
{ 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


[作者简介]女, 1997年7月分配到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小学任教, 曾多次参加江西省南昌市的教学研究活动,都获得了好名次,多篇教研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编辑短评:本文通过听、读、说、写的环节完成一课时略读课文学习,有特点,语文活动丰富。很好,可用。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王贺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1: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